您的位置:群走網>閱讀>詩詞>古詩詞賞析
        古詩詞賞析
        更新時間:2024-09-27 07:05:33
        • 相關推薦
        古詩詞賞析實用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詞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詞賞析1

          古詩原文

          南來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

          為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

          譯文翻譯

          我從南方歸來不必再象屈原那樣為報國無門而悲傷自憐,眼看著就能回到長安回到朝堂。

          在這春風中行進在汨羅江邊的路上,回想起先賢,激勵著自己要有所作為,不要辜負了這開明的時代。

          注釋解釋

          汨羅江,水名,在湖南省東北部。

          修門:《五百家注》引孫汝聽曰:“《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入修門兮。注云:修門,郢城門!贝私柚搁L安城門。

          明時:政治清明之時。

          創(chuàng)作背景

          楚國大夫屈原憂憤國事,懷石自沉于此江。后人常臨汨羅江憑吊屈原。柳宗元三十三歲時因參與“永貞革新”失敗而貶為永州司馬(今湖南零陵)。在永州司馬這個閑職上任滿十年,十年之后,又被發(fā)配到更遙遠的邊荒之地的柳州。此詩可能就作于南行的途中。

          詩文賞析

          吟詠屈原的詩詞,也有相當多的是一些遷客騷人,宦游經過秭歸等地時,于羈旅之中吊念屈原,含有對自己身世遭際的感嘆。詩人同情屈原的可悲命運,把個人遭受排斥打擊的忿恨和不滿壓抑在心中。柳宗元還寫過“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引屈原為知己,抒被貶謫抑郁憂憤之情。

          “南來不作楚臣悲”,南來,點明自己的.處境;寫詩人回顧貶湘時,已下定決心,不作悲愴的楚臣。即不愿像屈原那樣因憤世而懷沙自沉!安蛔鞒急保砻髯约旱男木,自己不會像屆原那樣,因憂國憂民而自沉于水。為何不悲?

          “重入修門自有期”,表明詩人憧憬未來,有信心勵精圖治,再干一番事業(yè)。詩人以一達觀的心態(tài),對未來充滿了信心。開頭二句寫事、抒情,皆未言及風,三句則引入風的描寫。

          “為報春風汨羅道”,述說在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又來到汨羅,這條路不是沉淪之路,而是充滿希望之路。詩人為了答謝在汨羅江旅途道上春風吹拂,“莫將波浪枉明時”,再次指出不能像汨水的波濤淹沒到大湖中,而是下決心不辜負元和中興的美好時光。波浪,人生波折,局勢動蕩!澳、“波浪”、“枉”、“明時”暗寓出詩人不因為遭受到挫折而耽擱了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時施展才干的情愫。

          觀此詩作,以七絕近體而存古韻,以平實質樸而寄深情,中唐以后少有人能及。東坡嘗評子厚之詩:發(fā)纖秾于古簡,寄至味于淡泊。此詩沒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實的語句,卻能感人至深;沒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敘述,卻是發(fā)自肺腑。詩中寫江中遇風,并未具體寫風的表現,而是以人生的經歷、體驗作為主要表現內容,將“春風”作一點綴,以此與作者那樂觀的心境相互映襯。

        古詩詞賞析2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于第一句

          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者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tài)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里說“俯拾即是”,并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huán)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里。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于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古詩詞賞析3

          小學時期是背誦古詩詞的好時機,這個階段大腦的記憶力正是最佳時期。小學五年級學習的詩句都是一些很有哲理性的內容,需要我們先背誦,再逐漸理解含義。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zhèn)江市。

          4. 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數重:幾層。

          6. 綠:吹綠了。

          7. 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fā)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層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熬G”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愿望。其實,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本詩是“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童蒙詩訓》)的著名例證。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屬江西)人。有《臨川先生文集》。

        古詩詞賞析4

          楊柳芊芊,桃花輕綻,涢河春水潺潺。登臨白兆,盼拜月人還。猶憶浮云樓閣,一腔恨、散向塵間。前賢去,詩魂縈繞,羞我輩容顏。

          今欣逢盛世,文壇輝映,盡顯斑斕。且看那,案頭百種千般。更有城鄉(xiāng)對和,充盈了、學海書山。今生愿,趁黃昏在,作鸛雀登攀。

          注:

          1、拜月:李白在安陸碧山(白兆山)隱住10年,后離去,赴當涂拜月,一去不還。

          2、浮云樓:唐宋時期江南名樓,又名安陸西樓。約建于唐朝,明代可能尚存,今已了無蹤影。原樓位于安州(今湖北安陸)。唐代詩人杜牧,曾寫有一首關于安陸浮云樓的詩作《題安州浮云寺樓寄湖州郎中》,在唐、宋時期傳頌一時,影響數百年。

          3、鸛雀樓建于北周,廢毀于元初。其故地位于陜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黃河岸畔,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唐王之渙有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古詩詞賞析5

          無題(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譯文】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的鬢發(fā)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

          【主題】《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是一首唐代詩人李商隱以男女離別為題材的愛情詩。以句中的“別”字為通篇文眼,描寫了一對情人離別的痛苦和別后的思念,抒發(fā)了無比真摯的相思離別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詩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悶苦,具有濃郁的傷感色彩,極寫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話傳說表達了對心中戀人的無比摯愛、深切思念。詩中融入了詩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常見題型】

          1、首聯中的兩個“難”分別是什么意思?體會“東風無力”的表達效果。

          分別指困難,難受!皷|風無力”指春天將盡,春風已沒有先前那種催生萬物的力量。既點明時令,又造就一種傷感的氣氛。

          2、分析頷聯內容手法上的特色。

          頷聯寫別后相思,以兩個生動的比喻表白自己對所愛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敖z”與“思”諧音,以蠶絲、蠟淚象征愛情,而其中的'“死”、“淚”則暗示愛情帶有濃郁的悲劇色彩;“方”、“始”都是“才”的意思。語言巧妙,精彩感人,因而古今傳誦。

          3、頸聯是寫實嗎?一個“改”字道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頸聯用虛擬的手法,設想對方傷感久別的種種情景,一個“改”字,見出離別之久,相思之苦。

          4、分析尾聯的妙處。

          尾聯以神話虛擬現實,把自己的滿腔相思寄托給了傳遞信息的神鳥,借蓬山的虛無飄渺來表達自己可望而不可即的復雜心態(tài),同時尾聯照應開頭。

        古詩詞賞析6

          【原詩】

          子夜吳歌 秋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詩意】

          長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萬戶都傳來陣陣的搗衣之聲。秋風吹不盡的是,思婦們對玉門關外的綿綿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掃平胡慮,夫君從此不再遠征。

          【賞析】

          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zhàn)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籠統(tǒng)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了秋月揚明輝的季節(jié)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jié),所以寫月也有起興的意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婦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一種難耐的挑撥。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辭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用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卻好像真的在,玉關情也很濃。此情之濃,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婦的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后世的某些人偏愛含蓄,認為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好,其實未必是這樣。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種吞吞吐吐的用語。而從內容上看,末二句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能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十分有意味的詩境,這種猶如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這首詩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古詩詞賞析7

          望處雨收云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

          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黯相望。斷鴻聲里,立盡斜陽。

          【注解】

          雨收云斷:雨停云散。

          蕭疏:蕭索清冷。堪:可以。

          蘋花:一種夏秋間開小白花的浮萍。

          遣情傷:令人傷感。遣:使得。

          文期酒會:文人們相約飲酒賦的聚會。

          幾孤風月:辜負了多少美好的風光景色。幾:多少回。孤:通辜,辜負。風月:美好的風光景色。

          屢變星霜:經過了好幾年。

          瀟湘:這里指所思念的人居住的地方。

          暮天:傍晚時分。

          空:白白地。歸航:返航的船。

          立盡斜陽:在傍晚西斜的太陽下立了很久,直到太陽落山。

          【賞析】

          這首《玉蝴蝶》是作者為懷念湘中故人所作。這首詞以抒情為主,把寫景和敘事、憶舊和懷人、羈旅和離別、時間和空間,融匯為一個渾然的藝術整體,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望處雨收云斷,是寫即目所見之景,可以看出遠處天邊風云變幻的痕跡,使清秋之景,顯得更加疏朗。憑闌悄悄四字,寫出了獨自倚闌遠望時的憂思。這種情懷,又落腳到目送秋光上。悄悄,憂愁的樣子。面對向晚黃昏的蕭疏秋景,很自然地會引起悲秋的感慨,想起千古悲秋之祖的詩人宋玉來。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緊接上文,概括了這種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懷和身世感慨,這時都涌向柳永的心頭,引起他的共鳴。他將萬千的思緒按捺住,將視線由遠及近,選取了最能表現秋天景物特征的東西,作精細的描寫。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兩句,似乎是用特寫鏡頭攝下的一幅很有詩意的畫面:只見秋風輕輕地吹拂著水面,白蘋花漸漸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時節(jié),梧桐葉變黃了,正一葉葉地輕輕飄下。

          蕭疏衰颯的秋夜,自然使人產生凄清沉寂之感。輕、冷二字,正寫出了清秋季節(jié)的這種感受。蘋花漸老,既是寫眼前所見景物,也寄寓著詞人寄跡江湖、華發(fā)漸增的感慨。梧葉飄黃的黃字用得好,突出了梧葉飄落的形象。飄者有聲,黃者有色,飄黃二字,寫得有聲有色,黃字渲染了氣氛,點綴了秋景。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風、蘋花、月露、梧葉等秋日景物,用輕、老、冷、黃四字烘托,交織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圖,為下文抒情作了充分的鋪墊。遣情傷一句,由上文的景物描寫中來,由景及情,詞中是一轉折。景物描寫之后,詞人引出故人何在,煙水茫茫兩句,既承上啟下,又統(tǒng)攝全篇,為全詞的主旨。煙水茫茫是迷蒙而不可盡見的景色,闊大而渾厚,同時也是因思念故人而產生的茫茫然的感情,這里情與景是交織一起的。這幾句短促凝重,大筆濡染,聲情跌宕,蒼莽橫絕,為全篇之精華。

          換頭難忘二字喚起回憶,寫懷念故人之情,波瀾起伏,錯落有致。詞人回憶起與朋友一起時的文期酒會,那賞心樂事,至今難忘。分離之后,已經物換星移、秋光幾度,不知有多少良辰美景因無心觀賞而白白地過去了。幾孤,屢變,言離別之久,旨加強別后的悵惘。海闊山遙句,又從回憶轉到眼前的思念。瀟湘這里指友人所之地,因不知故人何,故云未知何處是瀟湘。

          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寫不能與思念中人相見而產生的無可奈何的`心情。眼前雙雙飛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傳遞消息的,以寓與友人欲通音訊,無人可托。盼友人歸來,卻又一次次的落空,故云指暮天、空識歸航。這句詞思念友人的深沉、誠摯的感情表現得娓娓入情。看到天際的歸舟,疑是故人歸來,但到頭來卻是一場誤會,歸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癡情。一個空字,把急盼友人歸來的心情寫活了。它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頂點。詞人這里替對方著想,從對方著筆,從而折射出自己長年羈旅、悵惘不堪的留滯之情。

          黯相望以下,筆鋒轉回自身。詞人用斷鴻的哀鳴,來襯托自己的孤獨悵惘,可謂妙合無垠,聲情凄婉。立盡斜陽四字,畫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佇立夕陽殘照之中,如呆如癡,感情完全沉浸回憶與思念之中。立盡二字言憑欄佇立之久,念遠懷人之深,從而使羈旅不堪之苦言外自現。

          柳永這首詞層次分明,結構完整,脈絡井然,有效地傳達了詩人感情的律動。同時修辭上既不雕琢,又不輕率,而是俗中有雅,平中見奇,雋永有味,故能雅俗共賞。

        古詩詞賞析8

          商山早行(唐,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譯文】黎明破曉起身,套子駕車鈴聲叮當。踏上遙遙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鄉(xiāng)。殘月高掛蒼穹,村野客店雞鳴聲聲;板橋彌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跡行行。槲樹枯葉飄落,悄然鋪滿靜寂山路;枳樹白花綻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墻。令我觸景傷情,不由想起歸鄉(xiāng)之夢。遙想野鴨大雁,早已擠滿曲岸湖塘。

          【主題】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發(fā)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意,字里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

          【常見題型】

          1、“客行悲故鄉(xiāng)”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與之相照應的句子是哪一句?

          思念故鄉(xiāng);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2、頷聯是被人傳誦的佳句,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只用幾筆淡墨的線條,就勾勒出富有畫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圖”;每句有三個名詞組成,形象地勾畫出一幅“早春圖”;通過景物,含蓄地表示“道路辛苦,羈愁旅思”。

          3、“枳花明驛墻”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請說出妙在何處。

          “明”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為“照亮”之意。枳樹白花照亮驛墻,襯托出拂曉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聯在全詩的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

          內容:思鄉(xiāng)之情,反映了詩人留戀故鄉(xiāng)的真摯感情、才離開家鄉(xiāng)不久,便在夜里夢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鳧雁來回游動,自得其樂,而自己卻在離家遠行的路上。

          結構:與首聯中的.“客行悲故鄉(xiāng)”照應。

          5、“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怎樣的意境?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

          作者通過想象寫成群的鳧雁在水中嬉戲,表現歡樂的氣氛,從而反襯旅居在外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悲。

        古詩詞賞析9

          《五絲》

          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

          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夸端午節(jié),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賞析:這里的“五絲”就是指百索、長命縷,表達了人們對長壽的一種期盼,反映出唐人樂生、重生的人生態(tài)度,他們追求幸?鞓返纳睢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賞析:端午節(jié)為農歷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白晝越來越長,所以說“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時當端午,用鹽佐食梅子,飲酒歡樂,木槿茂盛,蘆葦發(fā)出清香,心情愉快的唐明皇祝愿天下安康長壽,以顯示皇恩浩蕩。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xù)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jié),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賞析:唐代人將五色絲線編織成帶,佩在身上,稱為“長命縷”或者“續(xù)命縷”,所以說“長絲續(xù)命人”。而“九子粽”源于九子蒲(一種蒲草),“粽子”又與“種子”諧音,寓意得子,所以用九子蒲葉包裹粽子,表達多子多孫的美好祝愿!胺降钆R華節(jié),圓宮宴雅臣”說的是唐代皇帝會在端午節(jié)召請群臣宴飲。

         《詩·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唐·權德輿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

          寂寥齋畫省,款曲擘香箋。

          更想傳觴處,孫孩遍目前。

          賞析:唐人有端午節(jié)贈物的習俗,不僅在君臣之間,一般社會成員和家人之間也有。權德輿做官需要值班,不能和家人一起過端午,家人就送來了衣服(輕裾)和彩結(彩縷)等節(jié)日禮物。

          《表夏十首(其十)》

          唐·元稹

          靈均死波后,是節(jié)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哀哉徇名士,沒命求所難。

          賞析:“浴蘭”指古人端午節(jié)“浴蘭湯”的習俗,用草藥煎湯淋浴。因為粽子用絲線纏裹,所以說“彩縷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稱粽子為“角黍”。唐代開始用糯米代替黍米來制作粽子,色澤變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為“香粳白玉團”。

          《端午日伏蒙內侍賜晨服》

          唐·楊巨源

          彩縷纖仍麗,凌風卷復開。

          方應五日至,應自九天來。

          在笥清光發(fā),當軒暑氣回。

          遙知及時節(jié),刀尺火云催。

          賞析:唐代皇帝在端午日會賞賜大臣衣服、扇子和百索等禮物,官員也要向皇帝進奉禮物,也以衣服為最常見。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賞析: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你贈與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結交的.知己在萬里之外。往日為國盡忠的人,現在白發(fā)蒼蒼。盡管三湘和這里相隔很遠,仍然想要從屈原那里獲得慰藉和力量。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賞析:詩人在端午日,看看山村中盛開的石榴花,然后包粽子、掛艾草、采藥草,也在額上點了雄黃酒,傍晚忙完了,準備喝一杯。

        古詩詞賞析10

          1、憫農二首·其二

          李紳〔唐代〕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賞析

          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里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后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jié)补嗥饋淼;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兩句并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jié)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后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2、出塞

          王昌齡〔唐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扒貢r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叭宋催”使人聯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暗过埑秋w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碧热艄ヒu龍城的衛(wèi)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褒埑恰敝钙嬉u匈奴圣地龍城的名將衛(wèi)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褒埑秋w將”并不只一人,實指李衛(wèi),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安唤獭,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岸汝幧健,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zhàn)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fā)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的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3、黃鶴樓

          崔顥〔唐代〕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賞析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xié)律,但音節(jié)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眹罍胬艘舱f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代詠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請看他是怎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于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詩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fā)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之形勢。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頸聯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包S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后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詩人未必是有意在寫拗律,但他跟后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chuàng)別調的情況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于音樂美。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短圃娙偈住肥呛笕藢μ圃姷倪x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可見對此詩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庇腥苏f此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绷硪皇诪椤杜c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彪m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寫景。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的痕跡。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于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稖胬嗽娫挕罚▏烙穑┱f:“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彪m然有爭議,如胡應麟稱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游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fā),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4、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李商隱〔唐代〕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一作:蓬萊)

          賞析

          相見時難別亦難,說的是義山當時的處境艱難,離開徐州到長安后想進翰林院,向令狐說明此時,也就是找熟人,令狐陶升官之后,為了避嫌謝絕見客,致使義山處境尷尬,相見難,離別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東風無力百花殘,當時義山已經很大年紀,東風無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此名句獻給所有為理想奮斗終生之人。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和上句呼應,青春難留,云鬢斑白,蠟炬燃盡,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絕望,到‘無多路’,可見作者還是對抱有希望,不肯決絕。

          從現在來看,此詩不難看出也是寫給令狐,希望他看到之后體會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能感受到自己并沒有絕望,而是繼續(xù)等待這個救命稻草的幫助。

          5、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鑒賞

          李清照這首《如夢令》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辭面勾勒寫詞時間與環(huán)境,昨夜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故把酒以消愁緒,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坝晔栾L驟”十分恰切地寫出暮春時節(jié),風蕭蕭然而雨卻是疏落,渲染了詞人花下醉酒的悵然之感。即便把酒過后的酣睡濃甜,但仍難“消殘酒”,寫出詞人此刻的慵懶惺忪。

          詞人喚來侍女“試問卷簾人”轉折巧妙精當,靈動自然。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地,卻又不忍親見,一個“試”字,將詞人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畫得貼切入微,真實可感。孰料,“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讓詞人喜出望外卻又無奈黯然,“卻”字道出了“卷簾人”不解詞人心以及詞人的意外之喜,詞人的細膩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對比。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皯恰保砻髟~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熬G”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tài)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由這四個字生發(fā)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此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fā)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

        古詩詞賞析11

          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譯文】滿懷無限離愁正對著白日西下,揚鞭東去從此辭官赴天涯。落花紛紛絕不是無情飄落,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

          【主題】這首七言絕句抒發(fā)了詩人辭官離京的復雜感情,表現了詩人不畏懼挫折,不甘心沉淪,始終都想為國家效力的'奉獻精神。

          【寫法】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奥浼t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一句展開聯想,以新奇的比喻,移情于物,借“落紅”自喻,表現了詩人超凡脫俗的寬廣胸懷。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議論,表明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命運前途命運,表達了詩人高度的愛國熱忱和崇高的獻身精神。

        古詩詞賞析12

          送毛伯溫

          明代:朱厚熜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zhàn)袍。

          一、譯文及注釋

          1、譯文

          將軍你爭伐南方,膽氣豪邁無比,腰間的鋼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風吹電閃之中旌旗飄,戰(zhàn)鼓擂動,山河震動,日月高標。

          將軍神勇天生,猶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敵人如同洞里的螻蟻一般,怎么能逃走呢?

          等到天下太平,將軍奉詔,班師回朝的時候,我(指嘉靖自己)親自為將軍解下戰(zhàn)袍,為將軍接風。

          2、注釋

          毛伯溫:字汝厲,吉水(屬江西)人。明武宗正德年間進士。1539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派他討伐安南(越南)莫登庸之亂。他出征一年多,兵不血刃,平定安南,因功被加封太子太保。

          大將:指毛伯溫。

          橫:橫挎。秋水:形容刀劍如秋水般明亮閃光。雁翎刀:形狀如大雁羽毛般的刀。

          鼉鼓:用鱷魚皮做成的戰(zhàn)鼓。

          旌旗:指揮作戰(zhàn)的軍旗。

          麒麟:一種傳說中的神獸,這里用比喻來稱贊毛伯溫的杰出才干。

          螻蟻:螻蛄和螞蟻,這里用來比喻安南叛軍不堪一擊,不成氣候。

          詔:皇帝的詔令。

          朕:皇帝的自稱。

          先生:指毛伯溫。

          二、詩詞賞析

          首聯敘南征領兵將領毛伯溫的氣派。他顯得膽氣豪壯,腰上橫掛著明亮的雁翎刀,很是威風。頷聯由寫大將軍本身過渡到寫他率領的軍隊。戰(zhàn)鼓隆隆山河似在震動,軍旗高高飄揚,似與日月比高。他帶領的軍隊也是威武雄壯的。雖未寫一兵一卒,但軍隊的聲威卻通過戰(zhàn)鼓及軍旗顯示出來了。

          頸聯預示安南兩種人物的命運。安南一事,原是世孫黎寧派人向明廷報告莫登庸纂逆之罪,明廷幾經猶豫才派毛伯溫率軍十二萬余人出征。當大軍壓境之時,莫登庸畏懼投降,后來也得到了封賞。但毛伯溫出征之時莫登庸還是明軍要討伐的人。因之麒麟似指黎寧等人,螻蟻似指莫登庸等。尾聯預祝毛伯溫南征勝利,表

          達了作者對南征必勝的信心和對主將的`殷切期待。

          世宗是明代有名的昏君?墒窃谶@首詩里,他卻做出了一副禮賢下士、灑脫豪爽的嘴臉!按髮⒛险髂憵夂,腰橫秋風雁翎刀”,起筆雖然不免有些粗俗,但從全詩來看,卻仍有以下幾點好處:

          其一、開門見山地點明了主題,點出了事由,造成了出征的氣氛。

          其二、此句絲毫不事雕琢,卻能以“文勢”奪人,定準了全詩豪放灑脫的基調。

          其三、一下子就把一個腰橫寶刀,英姿勃發(fā),膽氣過人的將軍形象推到了讀者面前,其造語雖然直露,但字里行間卻滲透著作者的贊譽之情。接下來,作者進一步用將軍出兵的場面來襯托其威勢!帮L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作者為了強調軍威,有意把“風吹”“電閃”四字提到了句首,不但使句子對仗十分工整,讀來朗朗上口,也更增加了大將的幾分威勢。

          大將的形象和率師出征的場面寫過之后,作者進一步寫將軍出征穩(wěn)操勝券,必能克敵制勝。這一方面是對大將威勢的更有力描寫,同時也表現出作者的期待之情。

          另外,作者為了要寫將軍必獲全勝,用“天上麟麒”與“穴中螻蟻”做鮮明的對比,用來比喻的辭語選得典型,勝負之勢立然可見!霸蟹N”,反映了作者那種庸俗的天命觀,用在這里,卻也表達了他贊譽大將、堅信出師必勝的心情。

          “豈能逃”既寫出了敵軍在這樣一位大將的打擊下無法逃脫滅頂之災的丑態(tài),也說明勝利是輕而易舉的。

          因此,作者在最后兩句滿懷信心地寫道:“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zhàn)袍”。這是全詩中最精彩的兩句話!疤健倍钟袃芍睾x,其一是指大將出征后,立刻能天下太平,極言其武功卓著,馬到成功;其二是指大將能平安歸來,隱隱中透露出對大將的關切。“待詔歸來日妒,雖然造語平淡,明白如話,但其中包括著期盼將軍勝利歸來的殷切之情!半夼c先生解戰(zhàn)袍”句中的“先生”,說明毛伯溫將軍并不只具有匹夫之勇,還有其“風流儒雅”的一面,既能拔劍相斗,又能運籌帷幄。

          另外,世宗這里特以“先生”稱之,是對毛伯溫的贊譽之辭,是一位封建帝王對其臣子的褒獎和贊美。先稱“大將”,再稱“先生”,就無形中把毛伯溫抬高了一步,似乎毛伯溫成了“帝王之師”。

          不僅如此,他還要親自給這位先生解下戰(zhàn)袍。一個“解”字,更抬高了毛伯溫的地位。

        古詩詞賞析13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譯文】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路上碰到一個鄉(xiāng)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他說)“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弊叩郊议T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huán)繞著井臺。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送給誰吃。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主題】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十五歲從軍,到八十歲才退伍歸來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悲慘情景,揭露了封建社會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災難,以及亂世中人,被迫裹挾于時代潮流中,心中充滿了對戰(zhàn)爭的厭惡。

          【寫法】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xiāng)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古詩詞賞析14

          王沂孫:齊天樂·蟬

          《齊天樂蟬》

          王沂孫

          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

          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

          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

          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移盤去遠,難貯零露。

          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

          余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凄楚。

          漫想熏風,柳絲千萬縷。

          賞析:

          此詞是詠蟬以寄托家國覆亡之恨的作品。全詞運用移情、象征手法,賦予無知的秋蟬以人的.悲歡情感,借秋蟬的遭遇隱喻南宋后妃的流落,象征南宋宗室和社稷的淪亡。起筆以宮魂點題,謂蟬為妃魂幻化,長恨難銷,年年攀樹悲鳴,為全章籠罩悲劇氛圍。接寫蟬鳴寒枝暗葉間,離愁深訴,以蟬擬人,借蟬寫人,幣、玉箏刻畫雨后蟬聲清脆婉轉,聲聲不已。秋蟬來日無多,因以美人妝殘相擬,以為誰嬌鬢反結,與怪字呼應,不勝憫惜。銅仙鉛淚,既為衰世滄桑象征,又寫秋蟬缺露,生活無托。承以病翼、枯形,足見殘年余生,?嚆俱。再加經受秋寒、閱歷世變,情何以堪?故以歲月無幾為問。以下寫蟬聲更苦、凄楚,悲楚遞進一層。收結忽作頓宕,向往疇昔。漫想二字,一筆將希望抹去,酸楚至極。全詞詠物感懷,亦蟬亦人,物我雙關,渾化無痕,寄意隱曲深微,沉郁哀痛。

        古詩詞賞析15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譯文】岐王府邸里時常相見,崔九堂前您的音樂多次聽聞。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風景,在落花時節(jié)又重逢李君。

          【主題】前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著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之情;后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

          【寫法】全詩語言極平易,而含意極深遠,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表達了時世凋零喪亂與人生凄涼飄零之感。

        【古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古詩詞賞析03-07

        古詩詞賞析05-25

        【推薦】古詩詞賞析06-24

        夏至古詩詞賞析07-31

        古詩詞原文及賞析02-22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2-22

        古詩詞賞析經典[15篇]05-25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2-25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7-15

        描寫雪的古詩詞及賞析03-26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福利,精品中文无码一区二区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