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閱讀>詩詞>古詩原文及鑒賞
        古詩原文及鑒賞
        更新時間:2024-05-19 16:27:20
        • 相關(guān)推薦
        古詩原文及鑒賞經(jīng)典(15篇)

          在平日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里,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chǎn)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xiàn)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原文及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原文及鑒賞1

          虞美人

          韓淲

          坐上有舉昔人《虞美人》一詞,極壯,酒半用其韻。

          萬事佯休去。

          漫棲遲、靈山起霧,玉溪流渚。

          擊楫凄涼千古意,悵怏衣冠南渡。

          淚暗灑、神州沉處。

          多少胸中經(jīng)濟略,氣□□、郁郁愁金鼓。

          空自笑,聽雞舞。

          天關(guān)九虎尋無路。

          嘆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虜。

          吳蜀江山元自好,形勢何能盡語。

          但目盡、東南風(fēng)土。

          赤壁樓船應(yīng)似舊,問子瑜公瑾今安否。

          割舍了,對君舉。

          韓淲詞作鑒賞

          紹興八年(1138),宋金議和已成定局,高宗向金拜表稱臣,李綱時已罷職,上書堅決反對,元幹乃賦《虞美人》“曳杖危樓去”一詞寄之,表示極力支持。其詞慷慨悲壯,乃蘆川詞壓卷之作。數(shù)十年后,韓淲于酒席上因有人舉其詞,感其壯,遂步其原韻,揮筆寫成此詞。據(jù)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二云:淲于“嘉定初,即休官不仕”。審詞情,詞作于休官退居上饒(今屬江西)之時。距元幹作詞那年,已相隔50余年了。

          “萬事佯休去!逼鸸P感慨極深沉。佯作拋卻萬事,其實何能拋卻?這人間萬事,南宋日漸衰落局面未改,實為第一大事也。“漫棲遲、靈山起霧,玉溪流渚!睏t,止息也。渚,水中之小洲。靈山、玉溪,皆在詞人所居之上饒。靈山,乃道教之福地。北宋張君房《云笈七籖》卷二七“洞天福地”第三十三:“在信州上饒縣。”玉溪以源出懷玉山故名,即信江,一稱上饒溪。詞人自道,我聊且棲遲于靈山玉溪之間,空對著云起水流而已。一位隱居深山老林而系心天下的愛國志士之形象,隱然已凸現(xiàn)于此靈山玉溪之間。

          靈山起霧,多么象他心頭的悵惘。玉溪流渚,流不盡他心中的愁恨!皳糸鄾銮Ч乓,悵怏衣冠南渡。”擊楫,這個典故出自《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fù)濟,有如大江詞人用筆,無往不復(fù)。緬懷靖康南渡,先輩北伐遺愿,至今沒有成為現(xiàn)實,此恨千古難滅。韓淲對南渡之初的元老重臣李綱,萬般推崇。其《澗泉日記》云:”渡江以來,李伯紀(jì)第一流!坝衷疲骸崩畈o(jì)、趙元鎮(zhèn)《鼎》渡江之初,整頓國家,至今蒙福無窮!按隧嵳蔷拺牙罹V等先輩之遺烈!睖I暗灑、神州沉處!

          神州沉處,指中原陷落,語出《晉書;笢貍鳌贰吧裰蓐懗,百年丘墟”。張元幹原詞云:“悵望關(guān)河空吊影”,又云:“愁生故國”。此正化用其意。詩詞和作,貴在自抒懷抱,又與原作若即若離。韓淲此詞正是如此。淚灑神州陸沉,一語雙關(guān),既是寫李綱、張元幹,也是寫自己。接上來一韻也是如此寫法。“多少胸中經(jīng)濟略,氣□□、郁郁愁金鼓!贝隧嵉诙浯味衷,連上下句看,大意仍很明白。多少愛國志士,滿懷救國韜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卻不為朝廷所用,北伐之金鼓久不得聞,志士之豪氣郁郁難伸。只落得“空自笑,聽雞舞!贝擞米驽雅c劉琨聞雞起舞的故事。慨嘆縱然有聞雞起舞之志,終究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此實為整個南宋志士仁人報國無門的歷史悲劇之寫照。

          “天關(guān)九虎尋無路”。換頭化用《楚辭。招魂》“君無上天些,虎豹九關(guān),啄害下人些”,言君門兇險,無路可通,胸中志略不能得達,此諷刺朝廷沒有興兵抵御侵略之意也。詞情較上片已更其沉痛,更其激憤。鋒芒所向,直指妥協(xié)偷安的小朝廷。下一韻,鋒芒更加犀利痛快!皣@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虜!”此揭露朝廷有賣國殃民之心也。隆興和議(1164)以來,宋每年向金上交歲幣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至嘉定和議(1208),歲幣增至銀絹各三十萬兩、匹,犒軍錢三百萬貫。小朝廷吮吸人民之膏血,以換取茍安,此南宋之一大國恥,被詞人一筆揭穿,痛快淋漓,痛快!南宋詞人之極言時事,無所顧忌,又何讓于唐代詩人?詞人在此所顯示之人格精神,有如壁立千仞。此真宋人之所以為宋人也。小朝廷,你確實拿他們沒有辦法。“吳蜀江山元自好,形勢何能盡語!痹~情至此軒昂奮發(fā),豪情萬丈。東起于吳,西至于蜀,祖國還有一大片大好河山,人力、物力、地利,形勢何可盡道?可以有為也。吳指江南,南宋之政治中心。蜀指四川,四川不但富有經(jīng)濟實力,而且實為戰(zhàn)略要地。此二句,實見出詞人之卓識。南宋若決策北伐,東自江淮出兵,西自川陜出兵,便可形成對金的鉗形攻勢,打他個首尾不相救!暗勘M、東南風(fēng)土!贝隧嵐P鋒一轉(zhuǎn),慨嘆朝廷放棄經(jīng)略吳蜀兩翼之計劃,鼠目寸光,只見東南,不外乎一味偷安茍樂而已!俺啾跇谴瑧(yīng)似舊,問子瑜公瑾今安否?”這是意味深長的一問。

          赤壁樓船,指三國曹魏南進之軍隊,此借指敵人。子瑜,諸葛瑾之字。公瑾,周瑜之字。子瑜為東吳之長史,公瑾乃東吳之大將。赤壁之戰(zhàn),周瑜大破曹軍,“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詞人用子瑜指張元幹,用周瑜指李綱,因為元幹曾任李綱之行營屬官。此二句之意蘊,實為雙層,既謂李綱、元幹,又謂并世如李綱、元幹之英雄人物。不知如今公瑾、子瑜一流人物無恙否?然而,縱然是世有英雄,終究也報國無門呵!“割舍了,對君舉!”還是拋開這一切,對君舉杯,大醉一場吧!結(jié)得沉痛,正與起筆遙相呼應(yīng)。

          此詞從發(fā)端直至“尚交胡虜”句,寫盡南渡以來之屈辱局面;下片后半幅,直抒恢復(fù)河山之宏圖壯志,有萬丈豪情,亦有深謀遠慮,筆力蒼勁萬分。詞情此一全幅歷程,深刻地展現(xiàn)出詞人“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岳陽樓記》)的博大胸懷。讀其詞,當(dāng)知其人。韓淲乃北宋參政韓億之裔,吏部尚書韓元吉之子,出身名臣世家,實有家學(xué)淵源。南宋戴復(fù)古《挽韓仲止》詩稱其:“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隱居溪上宅,清酌澗中泉。慷慨商時事,凄涼絕筆篇。三篇遺稿在,當(dāng)并史書傳!弊宰ⅲ骸皶r事驚心,得疾而卒。

          作‘所以商山人’、‘所以桃源人’、‘所以鹿門人’三詩(按即《懷古》詩),蓋絕筆也!翱芍n淲是一位憤世嫉俗而隱逸山水、雖然隱逸而不忘憂國的.高人。隱逸而憂國,道并行而不悖,此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之一精神也。韓淲有此杰作,良非偶然。愛國主義精神,實為南宋一代文化之命脈,也是南宋詞作之命脈。在南宋詞史上,前輩愛國詞作深深打動了后輩詞人,因而和之,前后詞作,交相輝映的佳話,不時傳述。這首詞序中所指的昔人,就是張元幹。無論詞的格調(diào),還是詞的意境,韓淲這首詞與張元幹原詞,都相互呼和得十分默契。

        古詩原文及鑒賞2

          目錄

          作品簡介《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此詩抒發(fā)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fēng)而傳遍洛陽城,后兩句寫因聞笛而。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夸張,條理通暢,感情真摯,余韻無窮。

          作品原文

          春夜洛城聞笛

          [唐]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作品注釋

         、怕宄牵杭绰尻柍,今河南省洛陽市。

          ⑵玉笛:華美的笛,玉制或鍛玉的笛子。暗飛聲:因笛聲在夜間傳來,故云。

          ⑶滿:此處作動詞用,傳遍。

         、嚷劊郝牐宦犚。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diào)名。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樂府雜錄》云:‘笛者,羌樂也。古曲有《折楊柳》《落梅花》!手喯伞洞阂孤宄锹劦选吩疲骸l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匝浴墩哿芬!币环矫鎯(nèi)容多寫離情別緒,一方面又暗含一種習(xí)俗:人們臨別時折柳相贈。柳,暗指“留”。

          ⑸故園情:懷念家鄉(xiāng)的情感。故園,指故鄉(xiāng),家鄉(xiāng)。

          作品譯文

          是誰家的庭院,飛出幽隱的玉笛聲?融入春風(fēng)中,飄滿洛陽古城。

          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樂曲,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xiāng)的深情?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陽)時所作。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時稱東都。當(dāng)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里,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fā)故園情,因作此詩。

          作品鑒賞

          此詩寫鄉(xiāng)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fā)。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jié)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xù)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鞍怠弊譃橐痪潢P(guān)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dāng)。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xiàn)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xù)、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yīng)。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吧ⅰ弊钟玫妹睢!吧ⅰ笔蔷鶆、遍布。笛聲“散入春風(fēng)”,隨著春風(fēng)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yù)設(shè)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xiāng)心切。

          聽到笛聲以后,詩人觸動了鄉(xiāng)思的情懷,于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jù)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辭》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贝蠹s都是據(jù)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xiāng)思。一般說,久居他鄉(xiāng)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xiāng)。在春秋季節(jié),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diào)“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jié)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xiāng)之切。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fēng)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shù)的夸張。第三句說明春風(fēng)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xiàn)離情別緒的《折楊柳》,于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fā)思念故鄉(xiāng)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韻裊裊,令人回味無窮。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xiàn)李白的風(fēng)格特點,即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xiāng)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xiāng)是他從小生于此,長于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還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游,后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fā)深長的鄉(xiāng)思當(dāng)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游子心中引發(fā)強烈的共鳴。

          作品點評

          明代桂天祥《批點正聲》:唐人作聞笛詩每有韻致,如太白散逸瀟灑者不復(fù)見。

          明代胡應(yīng)麟《詩藪》:太白七言絕,如“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朝辭白帝彩云間”、“誰家玉笛暗飛聲”、“天門中斷楚江開”等作,讀之真有揮斥八極、凌屬九霄意。賀監(jiān)謂為謫仙,良不虛也。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次句不獨流逸,亦且穩(wěn)定。看他下句下字,爐錘二妙。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意遠字精,爐錘巧自天然。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摘鈔》:前首(按指《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倒,此首順;前首含,此首露;前首格高,此首調(diào)婉。并錄之,可以觀其變矣。

          清代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滿”從“散”來,“散”從“飛”來,用字細甚。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寫得萬方同感,百倍自傷。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散入”二字妙,領(lǐng)得下二句起。通首總言笛聲之動人!昂稳瞬黄鸸蕡@情”,含著自己在內(nèi)。

          清代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fēng)聲而吹散,風(fēng)聲以笛聲而遠揚,于是洛春夜遍聞風(fēng)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diào)中有《折楊柳》一曲。聞?wù)哿鴤麆e,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wù)摺稳瞬黄稹,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fēng)’,滿城聽得耳。”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與杜甫《吹笛》七律同意,但彼結(jié)句與黃鶴樓絕句出以變化,不見用事之跡,此詩并不翻新,探情自見,亦異曲同工也。

          清代宋宗元《網(wǎng)師園唐詩箋》:“折柳”二字為通首關(guān)鍵。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下句下字爐錘上妙,卻如信筆直寫。后來聞笛詩,誰復(fù)出此?真絕調(diào)也。

          清代朱寶瑩《詩式》:此首聞笛與前首聽笛(按指《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吹笛》)異。聽笛者知在黃鶴樓上,故有心聽之也;聞笛者不知何處,無意聞知也。開首“誰家”二字起“聞”字,“暗”字起“夜”字,“飛聲”二字起“聞”字。二句“散”字、“滿”字寫足“聞”字之神。三句點“夜”字、便轉(zhuǎn)聞笛感別,有故國之情。曰“何人”,即己亦在內(nèi)。不必定指自己。正詩筆靈活處。(品)悲慨。

          近代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春宵人靜,聞笛聲悠揚,及聆其曲調(diào),不禁黯然動鄉(xiāng)國之思。釋貫休《聞笛》詩云:“霜月夜徘徊,樓中羌笛催。曉風(fēng)吹不盡,江上落殘梅!蓖秋L(fēng)前聞笛,太白詩有磊落之氣,貫休詩得蘊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別,正在虛處會之。

          現(xiàn)代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tài),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潘稼堂曰:此與《黃鶴樓》詩異:《黃鶴樓》是思歸而又聞笛。此是聞笛而始思歸也。因笛中有《折柳》之曲,忽憶此時柳真堪折,春而未歸,能不念故國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fēng)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3

          胡驕馬驚沙塵起,

          胡雛飲馬天津水。

          君為張掖近酒泉,

          我竄三巴九千里。

          天地再新法令寬,

          夜郎遷客帶霜寒。

          西憶故人不可見,

          東風(fēng)吹夢到長安。

          寧期此地忽相遇,

          驚喜茫如墮煙霧。

          玉簫金管喧四筵,

          苦心不得申長句。

          昨日繡衣傾綠樽,

          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騎天子大宛馬,

          今乘款段諸侯門。

          賴遇南平豁方寸,

          復(fù)兼夫子持清論。

          有似山開萬里云,

          四望青天解人悶。

          人悶還心悶,

          苦辛長苦辛。

          愁來飲酒二千石,

          寒灰重暖生陽春。

          山公醉后能騎馬,

          別是風(fēng)流賢主人。

          頭陀云月多僧氣,

          山水何曾稱人意。

          不然鳴笳按鼓戲滄流,

          呼取江南女兒歌棹謳。

          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

          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赤壁爭雄如夢里,

          且須歌舞寬離憂。

          李白詩鑒賞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大赦重獲自由,在江夏(治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滯留的期間,遇見了長安友人、當(dāng)時任南陵(今屬安徽)縣令的韋冰。剛遇大赦,又驟逢故人,使他異常驚喜,滿腔悲憤,不由訴向友人,成了這首沉痛激烈的.政治抒情詩。

        古詩原文及鑒賞4

          目錄

          作品簡介《逢入京使》是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名篇之一。此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安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具有濃烈的人情味。詩文語言樸實,不加雕琢,卻包含著兩大情懷:之情與渴望功名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融,真摯自然,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

          逢入京使

          [唐] (cén shēn)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作品注釋

         、湃刖┦梗哼M京的使者。

         、乒蕡@: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驱堢姡禾闇I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鐘。”這里是沾濕的意思。

          ⑷憑:托,煩,請。傳語:捎口信。

          作品譯文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xiāng)的淚沾濕雙袖模糊面容。

          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托你給我的家人報個平安。

          創(chuàng)作背景

          根據(jù)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于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guān),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作品鑒賞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xiāng)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欲建功立業(yè)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xiāng)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jīng)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xiāng)長安城當(dāng)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xiāng)愁難收!肮蕡@”,指的是在長安的家!皷|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鐘淚不干”,意思是說思鄉(xiāng)之淚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胺辍弊贮c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xù)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復(fù)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的豪邁胸襟,柔情與豪情交織相融,感人至深。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shù)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作品點評

          鐘惺評此詩:“只是真!弊T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后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保ā稓w》卷十三)

          唐汝詢評曰:“敘事真切,自是客中絕唱!保ā督狻罚

          徐增評曰:“‘馬上相逢無紙筆’,此句人人道好,惟在玉關(guān)故妙,若在近處則不為妙矣!保ā抖终f唐詩》)

          吳昌棋評:“其情慘矣,乃不報客況而報平安,含蓄有味!保ā秳h訂唐詩解》)

          劉熙載評:“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保ā端嚫拧ぴ姼拧罚

          沈德潛評:“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作者簡介

          岑參(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孫。天寶三年進士。八年至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又隨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至德二載與杜甫等五人授右補闕。后出任嘉州刺史。大歷五年卒於成都。工詩,長于七言歌行,F(xiàn)存者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fēng)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風(fēng)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尤多佳作。風(fēng)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岑高。有《岑嘉州詩》七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5

          行路難三首

          [唐] 李白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jié)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

          其三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fēng)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

          作品注釋

         、砰祝▃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

         、普湫撸赫滟F的菜肴。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

         、求纾▃hù):筷子。

         、取伴e來”二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jīng)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碧,一作“坐”。

         、伞岸噌贰倍洌翰淼肋@么多,如今身在何處?岐,一作“歧”。安,哪里。

         、书L風(fēng)破浪:比喻實現(xiàn)政治理想。據(jù)《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

         、嗽品焊吒叩拇。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云霧之中。

         、躺纾汗哦寮覟橐簧纭0坠罚阂蛔鳌鞍罪簟。

         、蛷梽Γ簯(zhàn)國時齊公子孟嘗君門下食客馮諼曾屢次彈劍作歌怨己不如意。

         、钨Z生:漢初洛陽賈誼,曾上書漢文帝,勸其改制興禮,受時大臣反對。

         、蠐砗_:燕昭王親自掃路,恐灰塵飛揚,用衣袖擋帚以禮迎賢士鄒衍。折節(jié):一作“折腰”。

         、袣w去來:指隱居。語出東晉陶淵明《歸去來辭》。

         、选坝锌凇本洌悍从貌摹⑹妪R典故!妒酚洝げ牧袀鳌罚骸拔渫跻哑揭髞y,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于首陽山!薄端饕罚骸稗,蕨也!卑崔薄⑥П径,前人誤以為一。

         、摇昂狻本洌貉圆宦朵h芒,隨世俯仰之意。貴無名,以無名為貴。

         、釉圃拢阂蛔鳌懊髟隆。

         、宰玉悖何樽玉,春秋末期吳國大夫。《吳越春秋》卷五《夫差內(nèi)傳》:“吳王聞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賜屬鏤之劍,子胥……遂伏劍而死。吳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庇忠姟秶Z·吳語》。

         、贞憴C:西晉文學(xué)家!稌x書·陸機傳》載:陸機因宦人誣陷而被殺害于軍中,臨終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fù)聞乎?”

         、掷钏梗呵貒y(tǒng)一六國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殺!妒酚洝だ钏沽袀鳌份d:李斯喟然嘆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索引》:“稅駕,猶解駕,言休息也!

          ⒆“華亭”二句:用李斯典故。《史記·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太平御覽》卷九二六:《史記》曰:“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門,不可得矣!

          ⒇“秋風(fēng)”句:用張翰典故!稌x書·張翰傳》:“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瓰榇笏抉R東曹掾!蛞娗镲L(fēng)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蛑^之曰:‘卿乃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

          作品譯文

          其一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玉盤里的菜肴珍貴值萬錢。

          但心情愁煩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進餐。拔出寶劍環(huán)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過黃河,堅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遙想當(dāng)年,姜太公磻溪垂釣,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

          人生的道路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

          堅信乘風(fēng)破浪的時機定會到來,到那時,將揚起征帆遠渡碧海青天。

          其二

          大道雖寬廣如青天,唯獨沒有我的出路。

          我不愿意追隨長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雞走狗一類的賭博游戲。

          像馮諼那樣彈劍作歌發(fā)牢騷,在權(quán)貴之門卑躬屈節(jié),那不合我心意。

          韓信發(fā)跡之前被淮陰市井之徒譏笑,賈誼才能超群遭漢朝公卿妒忌。

          君不見古時燕昭王重用郭隗,擁篲折節(jié)、謙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劇辛和樂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盡智,以自己的才能為君主效力。

          而今燕昭王之白骨已隱于荒草之中,還有誰能像他那樣重用賢士呢?

          世路艱難,我只得歸去啦!

          其三

          不要學(xué)許由用潁水洗耳,不要學(xué)伯夷和叔齊隱居首陽采薇而食。

          在世上活著貴在韜光養(yǎng)晦,為什么要隱居清高自比云月?

          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績告成之后不自行隱退都死于非命。

          伍子胥被吳王棄于吳江之上,屈原最終抱石自沉汨羅江中。

          陸機如此雄才大略也無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慘的結(jié)局為苦。

          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

          你不知道吳中的張翰是個曠達之人,因見秋風(fēng)起而想起江東故都。

          生時有一杯酒就應(yīng)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后千年的虛名?

          創(chuàng)作背景

          這三首詩聯(lián)系緊密,不可分割。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dān)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入京后,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短扑卧姶肌芬詾椤缎新冯y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詹锳《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郁賢皓《李白集》以為前兩首作于開元十九年(731年)前后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無成而歸之時,第三首作年不詳。

          作品鑒賞

          其一

          第一首詩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shè)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放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伴e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dāng)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xiàn)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fù)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xiàn)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此句詩表達了他準(zhǔn)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給遇到挫折,遭遇困難,受到打擊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們一種信心、一種勇氣、一股力量。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二句,八十四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fù)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清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jié),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靶新冯y,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jié)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nèi)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jù)而又要繼續(xù)探索追求的復(fù)雜心理。結(jié)尾二句,經(jīng)過前面的反復(fù)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diào)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xiàn)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主要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中仍懷有希望。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xiàn)手法上都受到《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于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zhì)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xiàn)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此詩多寫世道艱難,表達了離愁別緒。

          其二

          第二首詩開頭與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賦的手法,從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寫起,起得比較平。這一首,一開頭就陡起壁立,讓久久郁積在內(nèi)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噴發(fā)出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币噘x亦比,使讀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內(nèi)容十分深廣。后來孟郊寫了“出門如有礙,誰謂天地寬”的詩句,可能受了此詩的啟發(fā),但氣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夠和它相比的,還是李白自己的詩。像“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類詩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種胸襟才能寫得出。不過,《蜀道難》用徒步上青天來比喻蜀道的艱難,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帶山川的艱險,卻并不感到文意上有過多的埋伏。而這一首,用青天來形容大道的寬闊,照說這樣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緊接著卻是“我獨不得出”,就讓人感到這里面有許多潛臺詞。這樣,這個警句的開頭就引起了人們對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兩句一組。“羞逐”兩句是寫自己的不愿意。唐代上層社會喜歡拿斗雞進行游戲或賭博。唐玄宗曾在宮內(nèi)造雞坊,斗雞的小兒因而得寵。當(dāng)時有“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狗勝讀書”的民謠。如果要去學(xué)斗雞,是可以交接一些紈绔子弟,在仕途上打開一點后門的。但李白對此嗤之以鼻,所以聲明自己羞于去追隨長安里社中的小兒。這兩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所說的“君不能貍膏金距學(xué)斗雞,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個意思。都是說他不屑與“長安社中兒”為伍。那么,去和那些達官貴人交往呢?“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曳裾王門”,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權(quán)貴之門!皬梽ψ鞲琛保玫氖邱T諼的典故。馮諼在孟嘗君門下作客,覺得孟嘗君對自己不夠禮遇,開始時經(jīng)常彈劍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此時在長安,權(quán)貴們并不把他當(dāng)一回事,因而使他象馮諼一樣感到不能忍受。這兩句是寫他的不稱意。“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表n信未得志時,在淮陰曾受到一些市井無賴們的嘲笑和侮辱。賈誼年輕有才,漢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嬰、馮敬等的忌妒、反對,后來竟遭貶逐。李白借用了韓信、賈誼的典故,寫出在長安時一般社會上的人對他嘲笑、輕視,而當(dāng)權(quán)者則加以忌妒和打擊。這兩句是寫他的不得志。

          “君不見”以下六句,深情歌唱當(dāng)初燕國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表現(xiàn)了他對理想的君臣關(guān)系的追求。戰(zhàn)國時燕昭王為了使國家富強,尊郭隗為師,于易水邊筑臺置黃金其上,以招攬賢士。于是樂毅、鄒衍、劇辛紛紛來歸,為燕所用。燕昭王對于他們不僅言聽計從,而且屈己下士,折節(jié)相待。當(dāng)鄒衍到燕時,昭王“擁篲先驅(qū)”,親自掃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塵飛揚,用衣袖擋住掃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終希望君臣之間能夠有一種比較推心置腹的關(guān)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張良、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為他們和君主之間的關(guān)系,比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這種關(guān)系在現(xiàn)實中卻是不存在的。唐玄宗這時已經(jīng)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沒有真正的求賢、重賢之心,下詔召李白進京,也只不過是裝出一副愛才的姿態(tài),并要他寫一點歌功頌德的文字而已。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慨嘆昭王已死,沒有人再灑掃黃金臺,實際上是表明他對唐玄宗的失望。詩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二句,對“行路難”作具體描寫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么就只有拂袖而去了!靶新冯y,歸去來!”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他只有此路可走。這兩句既是沉重的,也是憤怒的抗議。

          這首詩表現(xiàn)了李白對功業(yè)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頓中仍然想有所作為的積極用世的熱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樂毅等人那樣的風(fēng)云際會,希望有“輸肝剖膽效英才”的機緣。篇末的“行路難,歸去來”,只是一種憤激之詞,只是比較具體地指要離開長安,而不等于要消極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時他還抱有它日東山再起“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幻想。

          其三

          第三首詩純言退意,與第一首心情有異。通篇以對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wù)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后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tài)度。一篇之意三層而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人生哲學(xué)的基調(diào)。

          此篇用典頻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過對古人的評論表達出至為復(fù)雜的心情。首先對許由、伯夷與叔齊的棄世提出非議,可見前兩首所說的“濟滄!薄皻w去來”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著又對伍員、屈原、陸機、李斯之殞身政治表示不滿。棄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濟世又深感世情險惡,兩邊都不是他原意選擇的出路。正因為如此,李白的“行路難”才有別于鮑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劇性。不用說,詩中引用歷史教訓(xùn)也出于現(xiàn)實感受。

          如果說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宮廷的腐敗,此首則在揭露宮廷政治的黑暗和險惡,兩方面都是詩人在長安宮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辭官的理由。最后他對及時身退的張翰表示贊賞,正如前兩首的結(jié)尾一樣,不過是無可奈何之下的強自寬解,也是對現(xiàn)實表示抗議的激憤之詞。“且樂生前一杯酒”,猶如“直掛云帆濟滄!,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憂憤的兩大法寶。但他還說過“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舉杯消愁愁更愁”,無論仙與酒都無濟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態(tài)度始終是積極的。這種執(zhí)著于現(xiàn)實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既是李白悲劇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詩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作品點評

          其一

          高棅《品匯》:劉云:結(jié)得不至鼠尾,甚善,甚善。

          胡震亨《李杜詩通》:《行路難》,嘆世路艱難及貧賤離索之感。古辭亡,后鮑照擬作為多。白詩似全效照。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冰寒雪滿,道路之難甚矣。而日邊有夢,破浪濟海,尚未決志于去也。后有二篇,則畏其難而決去矣。此蓋被放之初述懷如此,真寫得“難”字意出。

          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句格長短錯綜,如縛龍蛇。

          其二

          劉鑒《合刻李杜分體全集序》:青蓮《梁父》、《行路》諸吟,《巧言》、《巷伯》之倫也。

          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yán)云:“天衢”亦是常語、作喻卻奇。又云:第四句極粗,極雅。短句作結(jié),結(jié)法警拔,寄托兀傲。

          其三

          郁賢皓《李白集》:詩的前四句否定歷代人崇敬的許由洗耳和伯夷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行為;接著提出一個結(jié)論:自古以來賢能是人,攻城不退都不得善終;最后四句認(rèn)為只有像張翰那樣在當(dāng)時混亂政治中借秋風(fēng)思鄉(xiāng)為名辭官回家,才是真正的曠達之人,避免了殺身之禍。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fēng)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6

          作品原文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作品注釋

          1、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xué)習(xí)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2、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3、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5、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6、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作品譯文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蒼翠。

          原野上的大火無法燒盡,春風(fēng)一吹它又生機勃發(fā)。

          芳草的馨香彌漫著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又送游子遠行踏上古道,滿懷離情望著萋萋芳草。

          創(chuàng)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dāng)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yīng)考習(xí)作,按科考規(guī)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詩相似。須繳清題意,起承轉(zhuǎn)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yán),故此體向少佳作。據(jù)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彪m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辈V為延譽。(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可見此詩在當(dāng)時就為人稱道。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rèn)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耙盎馃槐M,春風(fēng)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作品鑒賞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huán)不已!耙粴q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fā)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fù)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fā)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diào)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diào)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tǒng)統(tǒng)“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fēng)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fù)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茨恰半x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fēng)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xù)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zhuǎn)。上一聯(lián)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lián)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斑h芳”、“睛翠”都,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扒帧薄ⅰ敖印倍掷^“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fù)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huán)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fā)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巴鯇O”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jié)尾。≡姷酱它c明“送別”,結(jié)清題意,關(guān)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作品評論

          前人于此詩好評甚多。《古歡堂集雜著》:“劉孝綽妹詩:‘落花掃更合,叢蘭摘復(fù)生’。孟浩然‘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此聯(lián)豈出自劉歟?……古人作詩,皆有所本,而脫化無窮,非蹈襲也。”《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種寬然有余地氣象,便不同啾啾細聲,此大小家之別!

          但亦有說此詩別有寓意者!度偈住罚骸霸娨杂餍∪艘病O槐M,得時即生,干犯正路。文飾鄙陋,卻最易感人!薄对娋硿\說》:“誦此詩者,皆以為喻小人去之不盡,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無確定,以為喻世道,則治亂循環(huán);以為喻天心,則貞元起伏。雖嚴(yán)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見仁見智,無所不可。”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yán)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xué)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xué)上積極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相當(dāng)重要的詩人。

        古詩原文及鑒賞7

          山亭夏日

          唐·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這是一首寫景詩,作者用近似繪畫的手法描寫了山亭夏日的景色,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多美的靜物畫,靜中有動,一陣風(fēng)來,水晶簾動,滿院花香,讓人覺得又清涼、又陶醉,真可謂夏日之樂!

          讀完這首詩,迫切地想去尋覓一處山亭,感受夏日的安詳與靜謐。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在這首詩里,范成大為我們描寫了一幅夏日江南的田園景色,一派歲月靜好:一樹樹梅子變得金黃,杏子也越長越大了;蕎麥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

          白天長了,籬笆的影子隨著太陽的升高變得越來越短,沒有人經(jīng)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短短四句,卻有花有果,有色有形,有靜有動,讀來讓人覺得格外平靜,格外安心。

          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暖風(fēng)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詩人是北宋最著名的改革家,一身大多數(shù)時間投身于政治,但這首詩既沒有表達遠大的抱負,也沒有流露出失意或悲傷地情緒,而是愜意的表達了一種閑情逸致。

          詩的前兩句寫石橋、茅屋、小溪,就像一個攝像鏡頭,把我們帶入雅致的田園。后兩句為點睛之筆,由此表達了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仿佛藍天白云,晴日當(dāng)空,麥香隨風(fēng)而來,心若坦蕩到哪都是美景。

          首夏山中行吟

          明·祝枝山

          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zhǔn)祓B(yǎng)蠶忙。

          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dāng)壚煮酒香。

          梅子青了又黃了,地里的菜和麥子也都成熟了,又到了忙著養(yǎng)蠶繅絲的時節(jié)。

          住在山寺里的僧人悠閑自在,烹煮著老茶樹的茶湯,而村子里的姑娘站在酒壚邊煮酒,酒香四溢。

          這首詩寫的是蘇州西郊一帶,村中的女子在酒爐前煮酒的景象,讀起來像吳語,輕快閑談,很有姑蘇的特色。

          一切功名利祿、人世煩惱,在詩酒風(fēng)流前,煙消云散。

          客中初夏

          宋·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dāng)戶轉(zhuǎn)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fēng)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整首詩描述了氣候變化的`畫面,詩人不喜雨絲蒙蒙的南山,也不贊隨風(fēng)飛舞的柳絮,而對葵花情有獨鐘。

          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非獨愛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詩人久在官場,自是看夠了人云亦云的柳絮,詩人不愿”摧眉折腰”隨風(fēng)飄擺,終而選擇了懂得珍惜陽光的葵花,這也許正是葵花的可愛之處。詩人托物言志,表達了對國家忠貞不二的感情。

          孟夏

          唐·賈弇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

          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每年的江南梅雨季節(jié),竹園里的新筍開始紛紛破土而出,密密麻麻、錯落有致;而遠處的景物總是被蒙上了一層薄霧似的,頗有幾分海市蜃樓的意味。

          雖然看不清楚,聽的卻分外清晰,耳旁源源不斷的是那稻田里的蛙聲一片。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樹蔭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fēng)的輕柔。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調(diào)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夏日靜美,萬物萌動而生氣蓬勃。這首詩很樸實,卻句句是畫,展現(xiàn)出清新自然的美好畫面,所以才如此被廣為傳頌,尤其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兩句。

          夏日,何不與詩詞相伴,卷起悠暢的思緒,在藍天白云下漫步,走走停停。

          靜下心來,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找尋那座充滿詩香的城。

        古詩原文及鑒賞8

          目錄

          作品簡介《蟬》是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是首托物寓意的詩。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蟬的棲高飲露、蟬聲遠傳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標(biāo)逸韻;三、四句分別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滿張力,表達出對人的內(nèi)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全詩簡練傳神,比興巧妙,以秋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耐人尋味。

          作品原文

          蟬

          [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

          作品注釋

          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結(jié)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清露:清純的露水。飲清露:古人認(rèn)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發(fā)出。流響:指蟬長鳴不已,聲音傳的很遠。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棲息在高處,語意雙關(guān)。

          4、藉(jiè):憑借、依賴。

          作品譯文

          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回蕩樹林之間。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借助秋風(fēng),傳聲依然遙遠。

          創(chuàng)作背景

          李世民奪位李淵后,虞世南任弘文館學(xué)士,成為重臣,但從不傲慢,踏實勤奮,使得李世民對其稱贊有加,深得賞識,于是常邀他參加一些典禮活動。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xué)士們共賞海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詢問大家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誦讀出該詩。

          作品鑒賞

          這是一首詩,中尤多寄托,具有濃郁的象征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xí)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guān)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征,從中找到了藝術(shù)上的契合點。

          首句表面上是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按咕q”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顯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tǒng)一在“垂緌飲清露”的蟬的形象中了。這“貴(人)”與“清(客)”的統(tǒng)一,正是為三、四句的“清”無須借“貴”做反鋪墊,用筆巧妙。

          次句描寫蟬聲之傳播。梧桐是高樹,用一“疏”字,更見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fēng)”相呼應(yīng)!傲黜憽倍譅钕s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tài)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biāo)逸韻。有了這句對蟬聲傳播的生動描寫,后兩句的發(fā)揮才字字有根。

          三、四兩句是全詩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一、二兩句基礎(chǔ)上引發(fā)出來的議論。蟬聲遠播,一般人往往認(rèn)為是借助于秋風(fēng)的傳送,作者卻別有慧心,強調(diào)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例如權(quán)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揚。它突出強調(diào)一種人格的美,強調(diào)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yīng),表達出作者對人的內(nèi)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xiàn)出作者以蟬自許,雍容不迫的風(fēng)度和氣韻。

          實際上,詠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名聲在于博學(xué)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wù)摎v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xué)、文辭、書翰),并贊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jǐn)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作品點評

          明人鐘惺、譚元春《歸》:鐘云:與駱丞“清畏人知”語,各善言蟬之德。譚云:于清物當(dāng)說得如此。

          清人沈德潛《別裁》:命意自高。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清人李鍈《詩法易簡錄》:詠物詩固須確切此物,尤貴遺貌得神,然必有命意寄托之處,方得詩人風(fēng)旨。此詩三、四品地甚高,隱然自寫懷抱。

          清人宋宗元《網(wǎng)師園唐詩箋》:末二句,占地步。

          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fēng)”,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作者簡介

          虞世南(558-638)唐代詩人、書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于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xué)士等,曾賜爵水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因稱“虞秘監(jiān)”或“虞水興”。唐大宗嘗稱其有德行、忠直、博學(xué)、文辭、書翰五絕,譽為“當(dāng)代名臣,人倫準(zhǔn)的”。謚文懿。傳世墨跡有碑刻《孔子廟堂碑》、《破邪論》等,舊摹墨跡本《汝南公主墓志銘》等。書法理論著作有《筆髓論》、《書旨述》。編有《北堂書鈔》160卷、《群書理要》50卷、《兔園集》10卷等,另有詩文集10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監(jiān)集》4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9

          作品簡介《別董大》是唐代詩人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jīng)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xiàn)了作者當(dāng)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但沒有因此沮喪、沉淪,既表露出作者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xiàn)出作者豁達的胸襟。

          作品原文

          別董大二首

          [唐]高適

          其一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二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作品注釋

         、哦螅褐付ヌm,是當(dāng)時有名的音樂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

         、泣S云:天上的烏云,在陽光下,烏云是暗黃色,所以叫黃云。白日曛(xūn):太陽黯淡無光。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xí)r的昏黃景色。

         、钦l人:哪個人。君:你,這里指董大。

         、攘纾╤é):謂鳥類雙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鳥的兩翼。翮,禽鳥羽毛中間的`硬管,代指鳥翼。飄飖(yáo):飄動。六翮飄飖,比喻四處奔波而無結(jié)果。

         、删┞澹罕局嘎尻,后多泛指國都。

          作品譯文

          其一

          千里黃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風(fēng)吹著歸雁大雪紛紛。

          不要擔(dān)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君?

          其二

          就像鳥兒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城已經(jīng)十多年。

          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創(chuàng)作背景

          這兩首送別詩當(dāng)作于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當(dāng)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當(dāng)年冬天,高適與董庭蘭會于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寫了《別董大二首》。

          作品鑒賞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fēng)雨涂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種風(fēng)格的佳篇。

          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席間詠琴客》)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游,常處于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兩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diào)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這兩篇作品當(dāng)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jīng)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詩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卻胸襟開闊,寫別離而一掃纏綿憂怨的老調(diào),雄壯豪邁,堪與王勃“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這兩句以其內(nèi)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落日黃云,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fēng)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云,使人難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nèi)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fēng)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zhuǎn)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zhuǎn),用心之良苦,之深摯,別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边@兩句是對朋友的:此去你不要擔(dān)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zhì)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笨梢娝(dāng)時也還處于“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兩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岳英靈集》)、“以氣質(zhì)自高”(《紀(jì)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游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nèi)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則不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樸素?zé)o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作品點評

          《廣選》:蔣仲舒曰:適律詩:“莫怨他鄉(xiāng)暫離別,知君到處有逢迎”,即此意。

          《唐詩直解》:慷慨悲壯。落句太直。

          《唐詩解》:云有將雪之色,雁起離群之思,于此分別,殆難為情,故以莫愁慰之。言君才易知,所如必有合者。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上聯(lián)具景物凄慘,分別難以為情。下聯(lián)見美才易知,所如必多契合;至知滿天下,何必依依爾我分手!就董君身上想出贈別至情。妙,妙。

          《唐風(fēng)定》:雄快(其一末句下)。

          《而庵說唐詩》:此詩妙在粗豪。

          《葵青居七絕詩三百纂釋》:身分占得高,眼界放得闊:“早有文章驚海內(nèi),何妨車馬走天涯?”

          作者簡介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h侯,世稱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謚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10

          漁家傲·和程公辟贈

          張先

          巴子城頭青草暮,巴山重疊相逢處。

          燕子占巢花脫樹,杯且舉,瞿塘水闊舟難渡。

          天外吳門清霅路。

          君家正吳門住。

          贈我柳枝情幾許。

          春滿縷,為君將入江南去。

          張先詞作鑒賞

          這是作者為友人程公辟贈別之作而寫的和詞,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風(fēng)味的詞。

          發(fā)端三句指出分別的地點、時間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縣,渝州附近,周代為巴子國,與巴東、巴西合稱三巴,三巴都可以稱巴山。先說眼前巴子城頭碧草萋萋,正是“斜陽暮暮長安道,是離人斷魂處”(柳永《引賀行》)。再寫遠望重巒疊翠,那是兩人相逢之處。“燕子占巢”形容如今雙燕歸來,接著寫花開又復(fù)花落,春去夏來,時光如水;人事變遷,亦復(fù)如此,曾幾何時,相愛的`人相逢而又將別。

          “杯且舉”兩句,寫?zhàn)T別宴上,送行者勸君更凈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峽,即“古西陵峽也,連崖千丈,奔流電源,舟人為之恐懼”(《太平寰宇記》)。此峽夔州(今奉節(jié)縣)之東,灘石險阻,猿鳥哀鳴,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有《竹枝》九篇,其中寫道:“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庇衷疲骸鞍椎鄢穷^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xiāng)情!北驹~亦是敘行路之難,鄉(xiāng)關(guān)之思,寫得明白如話,復(fù)疊回環(huán),頗有民歌風(fēng)味。

          下片將視線從長江頭移向長江尾,從巴子城頭移到“天外吳門、清霅路”,正是兩人家鄉(xiāng)所。所謂“天外”,是形容其遠。吳門(今蘇州市,程師孟故鄉(xiāng))與霅溪(作者故鄉(xiāng)湖州烏程東南)相隔不遠,如今一人歸而一人留,自啟思鄉(xiāng)之情。這里字面有意重復(fù),以使詞意進一步發(fā)展。結(jié)尾三句宛轉(zhuǎn)其意。作者自注曰:“來詞云‘折柳贈君君且住’!闭哿泟e,意挽留。作者為了感激其深情厚誼,所以要把所贈的柳枝和無限鄉(xiāng)思帶回那草長鶯飛的江南。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吳門住”句,意指“吳門”。意為:君雖滯留而寄情的柳枝與我懼歸,亦足慰懷矣。語言明白流利而詞句卻委婉,多低徊不盡之意。

        古詩原文及鑒賞11

          詠柳

          [唐]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作品注釋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shù)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shù)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絳(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里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作品譯文

          高高的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fēng),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作品鑒賞

          首句寫樹,就像一位經(jīng)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單單用碧玉來比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guān),“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fā)、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氨逃瘛倍钟玫涠宦逗圹E,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還有南朝蕭繹《采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氨逃駣y成一樹高”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那位古代質(zhì)樸美麗的貧家少女聯(lián)系起來,而且聯(lián)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聯(lián)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墜的綠色的絲織裙帶。中國是產(chǎn)絲大國,絲綢為天然纖維的皇后,向以端莊、華貴、飄逸著稱,那么,這棵柳樹的風(fēng)韻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綠絲絳”繼續(xù)聯(lián)想,這些如絲絳的柳條似的細細的柳葉兒是誰剪裁出來的呢?先用一問話句來贊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風(fēng)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信息。這兩句把比喻和設(shè)問結(jié)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致,把春風(fēng)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烘托無限的美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jié)構(gòu)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后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作品點評

          明鐘惺《唐詩歸》:“奇露語開卻中晚!

          明黃周星《唐詩快》:“尖巧語,卻非由雕琢所得!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作者簡介

          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唐代詩人、書法家。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jiān)”,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qū))人。少時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后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等職。因而人稱“賀監(jiān)”。為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fēng)流”之譽。唐天寶三年(744)告老還鄉(xiāng)為道士。賀知章與張若虛、張旭、包融齊名,被稱為“吳中四士”!度圃姟反嬖娛攀住F渲,清新通俗,無意求工而有新意。

        古詩原文及鑒賞12

          作品簡介

          《月下獨酌·其二》是唐代詩人詩仙李白的作品。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意表明,詩人心中愁悶,遂以月為友,對酒當(dāng)歌,及時行樂。組詩運用豐富的想象,表達出詩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復(fù)雜感情。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深處卻有無限的凄涼。全詩筆觸細膩,構(gòu)思奇特,體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曠達樂觀、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豪放個性。

          作品原文

          月下獨酌四首·其二

          [唐] 李白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yīng)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圣,復(fù)道濁如賢。

          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作品注釋

          1、酒星:古星名。也稱酒旗星!稌x書·天文志》云:“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

          2、酒泉:酒泉郡,漢置,在今甘肅省酒泉市。傳說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

          3、大道:指自然法則。《莊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4、酒中趣:飲酒的樂趣。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溫(桓溫)嘗問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作品譯文

          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能羅列在天。

          地如果不愛酒,就不應(yīng)該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我愛酒就無愧于天。

          我先是聽說酒清比作圣,又聽說酒濁比作賢。

          既然圣賢都飲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

          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傳!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時李白在長安,正處于官場失意之時。此詩題下,兩宋本、繆本俱注“長安”二字,意謂這四首詩作于長安。當(dāng)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xiàn)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作品鑒賞

          第二首詩通篇,堪稱是一篇“愛酒辯”。開頭從天地“愛酒”說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說明天地也愛酒,再得出“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的結(jié)論。接著論人。人中有圣賢,圣賢也愛酒,則常人之愛酒自不在話下。這是李白為自己愛酒尋找借口,詩中說:“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又以貶低神仙來突出飲酒。從圣賢到神仙,結(jié)論是愛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后將飲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傳的。此詩通篇說理,其實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即以說理的方式抒情。這不合邏輯的議論,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發(fā)了詩人的情懷,詩人的愛酒,只是對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這種難以言傳的`情懷。

          作品點評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此種語太庸近,疑非太白作。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繼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fēng)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13

          作品簡介《憫農(nóng)·其一》是唐代詩人的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生存狀態(tài)。其一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nóng)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xiàn)實問題!稇戅r(nóng)》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jié)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dāng)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fēng)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zhì)樸,音節(jié)和諧明快,并運用了虛實結(jié)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xiàn)力。這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xué)史上亦有一定影響。

          參考資料:李紳

          作品原文

          憫農(nóng)二首

          其一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作品注釋

         、艖懀簯z憫。這里有的意思。詩一作《古風(fēng)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類。

         、乔锸眨阂蛔鳌扒锍伞。子:指糧食顆粒。

          ⑷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瑟q:仍然。

          作品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nóng)夫餓死。

          創(chuàng)作背景

          根據(jù)唐代范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作品鑒賞

          其一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nóng)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xiàn)出四海之內(nèi),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lián)起來,便構(gòu)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耙凉M”是為了更有力的“發(fā)”,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xiàn)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jié)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稗r(nóng)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nèi)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nóng)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chǎn)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chǎn)了赤貧。勞動生產(chǎn)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chǎn)了洞窟。勞動生產(chǎn)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chǎn)了畸形!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xí)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于像詩人那樣去聯(lián)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nóng)夫猶餓死”的殘酷現(xiàn)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并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nóng)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lián)系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nèi)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采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nóng)民在廣大田野里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并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卻凌空一轉(zhuǎn),來了個“農(nóng)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后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fā)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jié)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并沒有說農(nóng)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nóng)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jié)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后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作品點評

          范攄《云溪友議》:初,李公(紳)赴薦,常以《古風(fēng)》求知呂光化,溫謂齊員外煦及弟恭曰:“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惫缙溲。

          周珽《選脈會通評林》:吳山民曰:由仁愛中寫出,精透可憐,安得與風(fēng)月語同看?知稼穡之艱難,必不忍以荒淫盡民膏脂矣。今之高臥水殿風(fēng)亭,猶苦炎燠者,設(shè)身“日午汗滴”當(dāng)何如?

          吳喬《圍爐詩話》:詩苦于無意;有意矣,又苦于無辭。如“鋤禾日當(dāng)午”云云,詩之所以難得也。

          徐增《而庵說唐詩》:種禾偏在極熱之天,赤日呆呆,當(dāng)正午之際,鋤者在田里做活,真要熱殺人……及至轉(zhuǎn)成四糙,煮飯堆盤,白如象齒,盡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農(nóng)人肋骨上汗雨中鋤出來者也!公垂作此詩,宜乎克昌其后。此題“憫”字,自必點出,若說得透徹,則“憫”字在其中矣。

          吳瑞榮《唐詩箋要》:至情處莫非天理。暴棄天物者不怕霹靂,卻當(dāng)感動斯語。

          賀裳《載酒園詩話》:“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然理原不足以礙詩之妙。如元次山《舂陵行》、孟東野《游子吟》、韓退之《拘幽操》、李公垂《憫農(nóng)》(即《古風(fēng)》)詩,真六經(jīng)鼓吹。

          李锳《詩法易簡錄》:此種詩純以意勝,不在言語之工,《豳》之變風(fēng)也。

          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此二詩說盡農(nóng)民遭剝削之苦,與剝削階級不知稼穡艱難之事,而王士禛(《唐人萬旨絕句選》)乃不入選,但以膚廓為空靈、以縹渺為神韻,宜人多有不滿之論。

          作者簡介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古城鎮(zhèn)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后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仆射、淮南節(jié)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謚號“文肅”。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代表作為《憫農(nóng)》詩兩首:“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薄度圃姟反嫫湓娝木。

        古詩原文及鑒賞14

          原文

          寄當(dāng)涂趙少府炎

          作者:唐·李白

          晚登高樓望,木落雙江清。

          寒山饒積翠,秀色連州城。

          目送楚云盡,心悲胡雁聲。

          相思不可見,回首故人情。

          注釋

         、兖:多。

          譯文

          夜晚登上高樓四處了望,雙江清麗,葉落紛紛。

          山色清寒,積翠聚秀,秀色連通州城。

          極目遠望,楚云消失在天的盡頭,天上傳來胡雁聲聲,讓人心悲。

          相思卻難以相見,再回首,故人情深。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祖籍隴西郡成紀(jì)縣(今甘肅平?jīng)鍪徐o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dāng)涂,享年61歲。

          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xiàn)為側(cè)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zhì)、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fā)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fā)式的,一旦感情興發(fā),就毫無節(jié)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繁體對照

          寄當(dāng)塗趙少府炎 李白

          晚登高樓望,木落雙江清。

          寒山饒積翠,秀色連州城。

          目送楚雲(yún)盡,心悲胡雁聲。

          相思不可見,回首故人情。

        古詩原文及鑒賞15

          妾薄命 李白

          漢帝重阿嬌,

          貯之黃金屋。

          咳唾落九天,

          隨風(fēng)生珠玉。

          寵極愛還歇,

          妒深情卻疏。

          長門一步地,

          不肯暫回車。

          雨落不上天,

          水覆難再收。

          君情與妾意,

          各自東西流。

          昔日芙蓉花,

          今成斷根草。

          以色事他人,

          能得幾時好?

          李白詩鑒賞

          《妾薄命》為樂府古題。李白的這首《妾薄命》,通過敘述陳皇后阿嬌由得寵到失寵之事,揭示了封建社會中婦女以色事人,色衰而愛弛的悲劇命運。

          全詩十六句,每四句為一個層次。詩的前四句,先寫阿嬌的`受寵,從金屋藏嬌寫起,欲抑先揚,以反襯失寵后的凄涼。據(jù)《漢武故事》記載:漢武帝劉徹數(shù)歲時,他的姑母長公主問他:兒欲得婦否?

          指左右長御百余人,皆曰:不用。最后指其女阿嬌問:阿嬌好否?劉徹笑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dāng)作金屋貯之。劉徹即位后,阿嬌做了皇后,也曾寵極一時。詩中以咳唾落九天,隨風(fēng)生珠玉兩句夸張的詩句,形象地渲染了阿嬌受寵時的氣焰之盛,然而,好景不長。寵極愛還歇以下四句,筆鋒一轉(zhuǎn),敘述阿嬌的失寵,俯仰之間,筆底翻出波瀾。嬌妒的陳皇后,為了奪寵,曾做了種種努力,她司馬相如作《長門賦》,又曾用女巫楚服的法術(shù),令上意回。并因此得罪,以致成了廢皇后,幽居于長門宮內(nèi),雖與皇帝僅隔一步之遙,但咫尺天涯,宮車不肯暫回。雨落不上天以下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強調(diào)令上意回之不可能,最后四句,詩人以比興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這發(fā)人深省的詩句,是一篇之警策,既對以色取人者進行了諷刺,同時對以色事人而暫時得寵者,也是一個警告。

          這首詩語言質(zhì)樸自然,氣韻天成,比喻精當(dāng),對比強烈,得寵與失寵相比,芙蓉花與斷根草相對,比中見義。全詩多用比擬,從比中得出結(jié)論: 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顯得自然如水到渠成,機警處,讀之讓人驚心動魄。

        【古詩原文及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古詩原文及鑒賞05-19

        古詩原文、譯文及鑒賞03-09

        (必備)古詩原文及鑒賞05-19

        《蟬》虞世南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5-04

        《絕句》杜甫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2-11

        《曲游春》周密古詩原文及鑒賞04-03

        (通用)古詩原文及鑒賞15篇05-19

        (精華)古詩原文及鑒賞15篇05-19

        (熱門)古詩原文及鑒賞15篇05-19

        古詩原文及鑒賞[優(yōu)秀15篇]05-19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福利,精品中文无码一区二区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