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閱讀>詩詞>古詩原文及鑒賞
        古詩原文及鑒賞
        更新時間:2024-05-19 15:57:03
        • 相關(guān)推薦
        古詩原文及鑒賞錦集(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xué)習(xí)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是中文獨(dú)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原文及鑒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原文及鑒賞1

          古詩全文如下:

          小小春情先漏泄,愛綰同心結(jié)。喚作莫愁愁不絕,須未是,愁時節(jié)。

          才學(xué)避人簾半揭,也解秋波瞥。篆縷難燒心字滅,且拜了,初三月。

          【前言】

          《四合香·小小春情先漏泄》是清代著名詞人朱彝尊的詞作,詞中描寫了一位年紀(jì)尚小、情竇初開的少女,作者通過對其儀態(tài)、神情、動作等方面的刻畫,將少女既羞澀又含情的心理栩栩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

          【注釋】

         、俅呵椋褐改信異蹜僦。

          ②同心結(jié):一種古老而寓意深長的花結(jié)。由于其兩結(jié)相連的特點,常被用來象征男女間的愛情,取“永結(jié)同心”之意。

         、勰睿杭础澳钆,古樂府中所傳女子,善歌謠,而詞人筆下的“莫愁”,正是位“解語花”。

         、芮锊ǎ盒稳菖拥难劬θ缜锾斓乃话闱宄。

         、菪淖郑杭础靶淖窒恪保瑺t香名。宋 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詞:“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diào),心字香燒!

          【鑒賞】

          詞的開篇首句即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位楚楚風(fēng)姿的女孩子,“小小春情先漏泄,愛綰同心結(jié)!彪p聲疊韻的“小小”,是對小姑娘的昵稱。太白詩:“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薇!闭翘煺鏍漫中人,一舉一動無不惹人憐愛?墒窃~中的“小小”,卻在天真爛漫中另有出格的表現(xiàn),“愛綰同心結(jié)”,猶如東風(fēng)中初探春信的小花,已將其心靈深處的秘密全然泄漏。同心結(jié)者,是以錦帶編成的連環(huán)回文樣式的結(jié)子,象征著如膠似漆的感情。古來吟詠同心結(jié)的詩文極多,其中不乏搖魂動魄之作。南朝梁武帝有首《有所思》便是言此:“誰言生離久,適意與君別。衣上芳猶在,握里書未滅。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jié)。?炙悸,瑤華未忍折。”在唐代,被稱作古心古貌的詩人孟郊也寫過一首《古結(jié)愛》:“心心復(fù)心心,結(jié)愛務(wù)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jié)衣襟。結(jié)妾獨(dú)守志,結(jié)君早歸意。始知結(jié)衣裳,不如結(jié)心腸。

          坐結(jié)行亦結(jié),結(jié)盡百年月。”詩中的同心結(jié),與其說是一種結(jié)衣束裳的實物,不如說是一種柔腸百結(jié)的情意。相愛的人,總免不了奢望為歡百年,一世同心!皢咀髂畛畈唤^,須未是,愁時節(jié)!痹~中的主人公還是個小女孩,可為什么卻“愁不絕”呢?也許那是初戀的少女都會有的這般情態(tài)吧。此處的描寫十分傳神,仿佛主人公的形象已然呼之欲出,在讀者的心里呈現(xiàn)出來。

          “才學(xué)避人簾半揭,也解秋波瞥!背鯌僦,有時勇氣十足,有時又非常猶豫。雖已編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同心結(jié),但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每次見到自己欲贈同心結(jié)的那個人,卻都靦腆得抬不起頭來。只得挑起垂簾,一再偷眼觀瞧!白|難燒心字滅,且拜了,初三月!苯液熯b望,于失望之中又暗生希望。那印成篆文心字的四和香,如同純真熾熱的情感越燒越烈。雖然他也知道這份情感是多么的難,但又能如何呢?且到戶外去向月神深深下拜吧。一個“且”字,當(dāng)真計出無奈。

          “愛綰同心結(jié)”、“難燒心字滅”,歡樂為痛苦的根源,痛苦為歡樂的牽系。此結(jié)何時解,此情何時了?誰能回答她的這些問題呢?只能交與時光,交與歲月吧。多年后的初三之夜,可會見明月變得豐盈圓滿?多年后的初三之夜,在同樣的月光下,那冉冉行來的身影是憂是喜,是單是雙。

        古詩原文及鑒賞2

          《送春 》

          宋代王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fēng)喚不回。

          譯文翻譯

          暮春三月花敗又花開,矮矮屋檐下燕子飛走又回來。

          那只眷戀春光的杜鵑鳥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風(fēng)喚不回。

          注釋解釋

          更:再,重。

          檐:屋檐。

          子規(guī):杜鵑鳥。

          啼血:形容鳥類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鵑鳥的啼叫。

          不信:雖則不信,然春去依舊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的七言詩,表現(xiàn)了暮春時節(jié)的景象和詩人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寫景為主,后兩句由景生情,抒發(fā)了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和追求;淞穗m又重開,燕子離去了還會回來,然而那眷戀春光的杜鵑,卻半夜三更還在悲啼,不相信東風(fēng)是喚不回來的。 詩中的“落更開”描述了三月的花謝了又開,表現(xiàn)了春光未逝;“燕飛來”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飛來飛去,表現(xiàn)了春光生機(jī)猶在寫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機(jī)猶存的特點。

          后兩句以擬人的手法來寫了杜鵑鳥,塑造了一個執(zhí)著的形象,借此表現(xiàn)自己留戀的情懷,字里行間充滿凄涼的美感。東風(fēng)就是指春風(fēng),子規(guī),杜鵑鳥經(jīng)常在暮春啼叫。詩人用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fēng)喚不回來表達(dá)竭盡全力留住美好時光的意思,既表達(dá)珍惜的心情,又顯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自己頑強(qiáng)進(jìn)取,執(zhí)著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

          這首詩的子規(guī)(杜鵑)與以往大部分詩里借喻哀傷,凄切的含義較不相同,帶有比較積極的意義。

        古詩原文及鑒賞3

          作品原文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作品注釋

          1、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xué)習(xí)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2、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3、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遠(yuǎn)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yuǎn)芳:草香遠(yuǎn)播。侵,侵占,長滿。遠(yuǎn)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5、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6、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yuǎn)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作品譯文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蒼翠。

          原野上的大火無法燒盡,春風(fēng)一吹它又生機(jī)勃發(fā)。

          芳草的馨香彌漫著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又送游子遠(yuǎn)行踏上古道,滿懷離情望著萋萋芳草。

          創(chuàng)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dāng)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yīng)考習(xí)作,按科考規(guī)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詩相似。須繳清題意,起承轉(zhuǎn)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yán),故此體向少佳作。據(jù)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xiàn)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彪m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辈V為延譽(yù)。(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可見此詩在當(dāng)時就為人稱道。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rèn)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作品鑒賞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huán)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fā)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fù)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边@是“枯榮”二字的發(fā)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qiáng)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dú)埓嬉稽c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qiáng)調(diào)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qiáng)調(diào)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tǒng)統(tǒng)“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fēng)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fù)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fēng)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yuǎn)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xù)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zhuǎn)。上一聯(lián)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lián)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斑h(yuǎn)芳”、“睛翠”都,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yuǎn)”,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扒帧、“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kuò)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qiáng)者野草的形象!肮诺馈、“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fù)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huán)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fā)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巴鯇O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jié)尾!詩到此點明“送別”,結(jié)清題意,關(guān)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作品評論

          前人于此詩好評甚多!豆艢g堂集雜著》:“劉孝綽妹詩:‘落花掃更合,叢蘭摘復(fù)生’。孟浩然‘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此聯(lián)豈出自劉歟?……古人作詩,皆有所本,而脫化無窮,非蹈襲也。”《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種寬然有余地氣象,便不同啾啾細(xì)聲,此大小家之別!

          但亦有說此詩別有寓意者。《三百首》:“詩以喻小人也。消除不盡,得時即生,干犯正路。文飾鄙陋,卻最易感人!薄对娋硿\說》:“誦此詩者,皆以為喻小人去之不盡,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無確定,以為喻世道,則治亂循環(huán);以為喻天心,則貞元起伏。雖嚴(yán)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見仁見智,無所不可!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jìn)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yán)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xué)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yùn)動的倡導(dǎo)者。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xué)上積極倡導(dǎo)新樂府運(yùn)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相當(dāng)重要的詩人。

        古詩原文及鑒賞4

          詠柳

          [唐]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作品注釋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shù)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shù)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絳(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里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作品譯文

          高高的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xì)細(xì)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fēng),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作品鑒賞

          首句寫樹,就像一位經(jīng)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單單用碧玉來比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guān),“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fā)、互為補(bǔ)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yuǎn)留下年輕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還有南朝蕭繹《采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碧玉妝成一樹高”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那位古代質(zhì)樸美麗的貧家少女聯(lián)系起來,而且聯(lián)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聯(lián)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墜的綠色的絲織裙帶。中國是產(chǎn)絲大國,絲綢為天然纖維的皇后,向以端莊、華貴、飄逸著稱,那么,這棵柳樹的風(fēng)韻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綠絲絳”繼續(xù)聯(lián)想,這些如絲絳的柳條似的細(xì)細(xì)的柳葉兒是誰剪裁出來的呢?先用一問話句來贊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風(fēng)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信息。這兩句把比喻和設(shè)問結(jié)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致,把春風(fēng)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烘托無限的美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jié)構(gòu)獨(dú)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后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yùn)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作品點評

          明鐘惺《唐詩歸》:“奇露語開卻中晚!

          明黃周星《唐詩快》:“尖巧語,卻非由雕琢所得!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作者簡介

          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唐代詩人、書法家。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jiān)”,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qū))人。少時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后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等職。因而人稱“賀監(jiān)”。為人曠達(dá)不羈,有“清談風(fēng)流”之譽(yù)。唐天寶三年(744)告老還鄉(xiāng)為道士。賀知章與張若虛、張旭、包融齊名,被稱為“吳中四士”!度圃姟反嬖娛攀。其之作,清新通俗,無意求工而有新意。

        古詩原文及鑒賞5

          目錄

          作品簡介《長干曲四首·其二》是唐代詩人崔顥的組詩作品。這組詩以男女對話的形式,描寫了采蓮與青年男子相戀的過程:兩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識,卻找出話頭和對方攀談,終于并船而歸。詩中描繪船家少女的大膽和聰慧,憨厚如實的語言維妙維肖,非常可愛。這四首詩繼承了前代民歌的遺風(fēng),但既不是艷麗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熱烈,卻以素樸真率見長,寫得干凈健康。

          參考資料:

          作品原文

          長干曲四首

          [唐]崔顥

          其二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cè)。

          同是長干人,自小不相識。

          作品注釋

          ⑴長干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長干行”,屬樂府《雜曲歌辭》。

          ⑵九江:原指長江潯陽一段,此泛指長江。

         、窍落荆阂蛔鳌氨变尽。

          ⑻逆潮歸:一作“送潮歸”。

          作品譯文

          我家就臨靠著九江,來去都在九江邊上。我們同是長干的人,可我們從小不相識。

          作品鑒賞

          這首抒情詩抓住了人生片斷中富有戲劇性的一剎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就使人物、場景躍然紙上,栩栩如生。詩歌在語言上平白如話。從字面上看一覽無余,是一個女子同一個男子江上偶遇的對話。流淌在字里行間的千百年來人類社會共同認(rèn)同的美好的情感——深深的眷念的感情讓它獲得了流傳至今的生命力。

          在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一個舟行女子只因聽到鄉(xiāng)音,覺得可能是同鄉(xiāng),便全然不顧忌封建禮教的拘束而停舟相問,可見其心情的急切。而迫不及待地自報家門,十分生動地表現(xiàn)了她盼望見到同鄉(xiāng)的喜出望外的心情。這是因為鄉(xiāng)音讓她感到親切,鄉(xiāng)音讓她產(chǎn)生要見到親人的沖動。這一切都緣于對家鄉(xiāng)的.愛戀。

          男子的答話是“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話雖是出自男子之口,卻是對倆人共同的飄泊生涯的嘆息,是長年流落在外的無奈。這嘆息也是緣于對家鄉(xiāng)的愛戀。

          詩人捕捉住一個生活場景,用白描手法抒寫人們家鄉(xiāng)的情感,既含蓄又生動,饒有生活趣味。

          作品點評

          《品匯》:只寫相問語,其情自見。

          《批點唐音》:顥素善情詩,此篇亦足樂府體。

          《鏡》:宛是情語。

          《唐詩歸》:潭云:“生小”字妙(末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口:此與前篇含情宛委,齒頰如畫。楊慎曰:不驚不喜正自佳。

          《詩法易簡錄》:此首作答同。二首問答,如《鄭風(fēng)》之士女秉簡,而無贈芍相謔之事。沈歸愚云“不必作桑,濮看”,最得。

          作者簡介

          崔顥(704?—754),唐代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723年)登進(jìn)士第。唐玄宗開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門下任職。唐玄宗天寶(742—756年)初年,入朝為太仆寺丞,官終尚書司勛員外郎。其前期詩作多寫閨情,流于浮艷輕;后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fēng)大振,忽變常體,風(fēng)骨凜然,尤其是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名著當(dāng)時!度圃姟反嫫湓娝氖住

        古詩原文及鑒賞6

          秋懷二首

          作者:黃庭堅

          朝代:宋朝

          秋陰細(xì)細(xì)壓茅堂,吟蟲啾啾昨夜涼。

          雨開芭蕉新閑舊,風(fēng)撼篔簹宮應(yīng)商。

          砧聲已急不可緩,檐景既短難為長。

          狐裘斷縫棄墻角,豈念晏歲多繁霜。

          茅堂索索秋風(fēng)發(fā),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號池上晚來雨,鵲轉(zhuǎn)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絕。

          湖水無端浸白云,故人書斷孤鴻沒。

          賞析:

          這組詩,翁方綱?摹渡焦仍娙窊(jù)舊本收在《外集補(bǔ)遺》中,下注“熙寧八年(指1075年)北京作”。公元1075年,作者三十一歲,宋代的北京即今河北大名,當(dāng)時作者在那里任國子監(jiān)教授。

        古詩原文及鑒賞7

          碧蘆青柳不宜霜,染作滄洲一帶黃。

          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涼。

          【前言】

          《秋日》的作者是是南宋詩人范成大。這首詩雖然只是描寫景物,但以景襯情,表達(dá)了作者對多災(zāi)多難的祖國的深沉系念。

          【注釋】

         、挪灰耍翰贿m宜,經(jīng)受不了。

          ⑵滄州:指近水的一帶,此處指詩人所見。一說泛指江南水鄉(xiāng)之地。

          ⑶江山:山河社稷。

          ⑷北客:金人。當(dāng)時宋金以淮河,大散關(guān)一線為界,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宋高宗趙構(gòu)為了討好敵人,建了可眺望江山的姑蘇館,以接待金使。

          【鑒賞】

          這是一首有寄托的絕句。所謂寄托,就是“雖不言正意,而言外有無窮感慨”。

          詩人用“黃”、“冷”、“寒”、“荒”等字眼,渲染出郊外秋日凄苦蕭瑟的氣氛!澳选眱删洌瑧n國之心融入悲秋之感,秋更迷離,悲更憂憤。從表面上看,這首詩是寫江南秋天荒涼的'景象,描寫的主要對象是蘆葦和楊柳,用的表現(xiàn)手法是對比加襯托,春天的碧綠和秋天的枯黃的對比是十分強(qiáng)烈的,同時,碧綠又反襯出“荒”來,再加上“冷云寒水”的映襯,就顯示出“涼”來。弦外之音就是,這荒涼的江南秋色就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真實寫照,枯黃的蘆葦和楊柳就是奴顏婢膝,奉迎敵國的朝中君臣,他們根本經(jīng)不起風(fēng)霜的襲擊,早已變成斷了脊梁骨的癩皮狗了,而這些人偏偏厚顏無恥,居然向“北客”(金人)夸耀起“江南好”來。

          林升的《題臨安邸》創(chuàng)意與之相同,但寫法明顯不同,“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fēng)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睂懙煤苌鷦樱芨腥,很有諷刺的意味,但用意醒豁,所以,在含蓄蘊(yùn)藉,耐人尋味方面稍遜于這首詩一籌。但林升那一首又非常通俗,有便于流傳的絕佳藝術(shù)效果,這首詩亦遜之一籌。

        古詩原文及鑒賞8

          作品簡介《清平調(diào)》是唐代偉大詩人的作品,共三首七言。第一首從空間角度寫,以牡丹花比楊貴妃的美艷;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表現(xiàn)楊貴妃的受寵幸;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全詩構(gòu)思精巧,辭藻艷麗,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描繪出人花交映、迷離恍惚的景象,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shù)功力。

          作品原文

          清平調(diào)詞三首

          [唐]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fēng)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作品注釋

         、徘迤秸{(diào):一種歌的曲調(diào),“平調(diào)、清調(diào)、瑟調(diào)”皆周房中之遺聲。

          ⑵“云想”句:見云之燦爛想其衣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實際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菣懀簷跅U;露華濃:牡丹花沾著晶瑩的露珠更顯得顏色艷麗。

          ⑷“若非……會向……”:相當(dāng)于“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傳說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貴妃貌美驚人,懷疑她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臺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杉t艷:紅艷艷的牡丹花滴著露珠,好像凝結(jié)著襲人的香氣。紅,一作“秾”。

         、饰咨皆朴辏簜髡f中三峽巫山神女與楚王歡會接受楚王寵愛的神話故事。

         、孙w燕:趙飛燕。倚新妝:形容艷服華妝的姣好姿態(tài)。

         、堂ǎ耗档せ。傾國:喻美色驚人,此指楊貴妃。典出漢李延年《佳人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徒忉專毫私猓w會。釋,一作“識”。春風(fēng):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作品譯文

          其一

          見云之燦爛想其衣裳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頭見到了她,就是在瑤池的月光下來相逢。

          其二

          像枝紅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楊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傷。

          請問漢宮佳麗誰能和她媲美,就算趙飛燕也要靠精心化妝。

          其三

          名花伴著絕色美人令人心歡,贏得君王滿面帶笑不停地看。

          春風(fēng)中消解了君王無限悵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著欄桿。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晚唐五代人的記載,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伶人們正準(zhǔn)備表演歌舞以助興。唐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豈可用舊日樂詞。”因急召翰林待詔李白進(jìn)宮寫新樂章。李白奉詔進(jìn)宮,即在金花箋上作了這三首詩。

          作品鑒賞

          在這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jié)構(gòu)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王的陽臺,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xiàn)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其一”中的春風(fēng),和“其三”中的春風(fēng),前后遙相呼應(yīng)。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fù)碇秦S滿的玉容!跋搿弊钟姓磧擅娴睦斫,可以說是見云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象為云,把容貌想象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tuán)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進(jìn)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fēng)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象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臺。“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lián)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像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jìn)一層!霸朴晡咨酵鲾嗄c”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當(dāng)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tài)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huán)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huán))。后有人據(jù)此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rèn)為大辱,就向楊妃進(jìn)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但這種說法遭到很多學(xué)者反對。這些學(xué)者認(rèn)為: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xué)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yǎng)的人。據(jù)原詩來看,有明顯的抑古尊今之意。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xiàn)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dāng)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并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tǒng),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fēng)無限恨”,春風(fēng)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dāng)然無恨,煩惱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ㄔ陉@外,人倚闌干,十分優(yōu)雅風(fēng)流。

          這三首詩,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光,又似在面!耙恢t艷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fēng)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么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無怪這三首詩當(dāng)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贊賞。

          作品點評

          總評

          《松窗雜錄》:(開元中,玄宗、楊貴妃于沉香亭賞牡丹)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學(xué)士李白,進(jìn)《清平調(diào)》詞三章,白欣承詔旨,猶苦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云想衣裳花想容……”太真妃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頷意甚厚,上因調(diào)玉笛以倚曲……龜年常話于五王,獨(dú)憶以歌得自勝者無出于此,抑亦一時之極致耳。上自是顧李翰林大異于他學(xué)士。

          《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太白《清平調(diào)》三章,語語藻艷,字字葩流,美中帶刺,不專事纖巧。家澹齋有謂:以是詩,合得是語,所謂破空截石、旱地擒魚者。近《詩歸》選極富,何故獨(dú)不收?吾所不解。

          《摘鈔》:三首皆詠妃子,而以“花”旁映之,其命意自有賓主。或謂襯首詠人,次首詠花,三首合詠,非知詩者也。太白七絕以自然為宗,語趣俱若天意為詩,偶然而已。后人極力用意,愈不可到,固當(dāng)推為天才。

          《詩辯坻》:太白《清平調(diào)詞》“云想衣裳花想容”,二“想”字已落填詞纖境“若非”,“會向”,居然滑調(diào)!耙恢馄G”、“君王帶笑”,了無高趣,“小石”*之坦涂耳。此君七絕之豪,此三章殊不厭人意。

          《古歡堂雜著》:少陵《秋興八首》,青蓮《清平詞》三章,膾炙千古矣。余三十年來讀之,愈知其未易到。

          《原詩》:李白天才自然,出類拔萃,然千古與杜甫齊名,則猶有間。蓋白之得此者,非以才得之,乃以氣得之也。……如白《清平調(diào)》三首,亦平平宮艷體耳,然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無論懦夫于此戰(zhàn)栗趑趄萬狀,秦舞陽壯士不能不色變于秦皇殿上,則氣未有不先餒者,寧睱見其才乎?觀白揮灑萬乘之前,無異長安市上醉眠時,此何如氣也!

          《唐詩選勝直解》:《清平調(diào)》三首章法最妙。第一首賦妃子之色,二首賦名花之麗,三首合名花、妃子夾寫之,情境已盡于此,使人再續(xù)不得。所以為妙。

          《唐詩別裁》:三章合花與人言之,風(fēng)流旖旎,絕世豐神;蛑^首章詠妃子,次章詠花,三章合詠,殊見執(zhí)滯。

          其一

          《碧雞漫志》:《松窗雜錄》云:開元中,禁中初種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繁開。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輦從,李龜年手捧擅板,押眾樂前,將欲歌之。上曰:焉用舊詞為?命龜年宣翰林學(xué)士李白立進(jìn)《清平調(diào)》三章,白承詔賦詞,龜年以進(jìn)。上命梨園弟子約格調(diào)、撫絲竹,促龜年歌,太真妃笑領(lǐng)歌意甚厚。張君房《脞說》指此為《清平樂》曲。

          《唐詩絕句類選》:蔣仲舒曰:“想”、“想”,妙,難以形容也。次句下得陡然,令人不知。

          《李杜二家詩鈔評林》:“想”字妙,得恍惚之致。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聲響調(diào)高,神彩煥發(fā),喉間有寒酸氣者讀不得。

          《唐詩摘鈔》:二“想”字是詠妃后語。

          《而庵說唐詩》:“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此句須略重;ㄉ巷L(fēng)拂,喻妃子之搖曳;露濃,喻君恩之鄭重。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琦按蔡君謨書此詩,以“云想”作“葉想”,近世吳舒鳧遵之,且云“葉想衣裳花想容”,與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俱從梁簡文“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脫出。而李用二“想”字,化實為虛,尤見新穎,不知何人誤作“云”字,而解者附會《楚辭》“青云衣兮白霓裳”,甚覺無謂云云。不知改“云”作“葉”,便同嚼蠟,索然無味矣。此必君謨一時落筆之誤,非有意點金成鐵,若謂太白原本是“葉”字,則更大謬不然。

          《唐詩箋注》:此首詠太真,著二“想”字妙。次句人接不出,卻映花說,是“想”之魂!按猴L(fēng)拂檻”想其綽約,“露華濃”想其芳艷,脫胎烘染,化工筆也。

          《詩法易簡錄》:三首人皆知合花與人言之,而不知意實重在人,不在花也,故以“花想容”三字領(lǐng)起!按猴L(fēng)拂檻露華濃”,乃花最鮮艷、最風(fēng)韻之時,則其容之美為何如?說花處即是說人,故下二句極贊其人。

          《填詞雜說》:“云想衣裳花想容”,此太白佳境。柳屯田:“擬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談何容易!”大畏唐突,尤見溫存,又可悟翻舊換新之法。

          《雨村詞話》:李調(diào)元云:太白詞有“云想衣裳花想容”,已成絕唱。韋莊效之“金似衣裳玉似身”,尚堪入目,而向子湮“花容儀,柳想腰”之句,毫無生色,徒生厭憎。

          《李太白詩醇》:清便宛轉(zhuǎn),別自成風(fēng)調(diào)。謝云:褒美中以寓箴規(guī)之意。嚴(yán)滄浪曰:想望縹緲,不得以熟目忽之。

          其二

          《唐詩直解》:結(jié)妙有風(fēng)致。

          《唐詩摘鈔》:首句承“花想容”來,言妃之美,惟花可比,彼巫山神女,徒成夢幻,豈非“枉斷腸”乎!必求其似,惟漢宮飛燕,倚其新裝,或庶幾耳。

          《唐詩合選詳解》:梅禹金云;蕭(士贊)注謂神女刺明皇之聚麀,飛燕譏貴妃之微賤,亦太白醉中應(yīng)詔,想不到此,但巫山妖夢、昭陽禍水,微文隱意,風(fēng)人之旨。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力士之譖惡矣,蕭氏所解則尤甚。而揆之太白起草之時,則安有是哉!巫山云雨、漢宮飛燕,唐人用之已為數(shù)見不鮮之典實。若如二子之說,巫山一事只可以喻聚淫之艷冶,飛燕一事只可以喻微賤之宮娃,外此皆非所宜言,何三唐諸子初不以此為忌耶?古來《新臺》、《艾豭》諸作,言而無忌者,大抵出自野人之口,若《清平調(diào)》是奉詔而作,非其比也。乃敢以宮闈暗昧之事,君上所諱言者而微辭隱喻之,將蘄君知之耶,亦不蘄君知之耶?如其不知,言亦何益?如其知之,是批龍之逆鱗而履虎尾也。非至愚極妄之人,當(dāng)不為此。

          《唐詩箋注》:此首亦詠太真,卻競以花比起,接上首來。

          《李杜二家詩鈔評林》:巫山妖夢,昭陽禍水,微文隱諷,風(fēng)人之旨。

          《詩法易簡錄》:仍承“花想容”言之,以“一枝”作指實之筆,緊承前首。三、四句作轉(zhuǎn),言如花之容,雖世非常有,而現(xiàn)有此人,實如一枝名花,儼然在前也。兩首一氣相生,次首即承前首作轉(zhuǎn)。如此空靈飛動之筆,非謫仙孰能有之?

          《李太白詩醇》:馳思泉涌,敷藻云浮,而卻得詩禍!人世遭遇,總出意表,可謂奇矣。謝云:以巫山嬌夢,昭陽禍水入調(diào),蓋微諷之也。

          其三

          《唐詩直解》:四出媚態(tài),不以刻意工,亦非刻意所能工。

          《詩藪》:“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闌干”、“解釋東風(fēng)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崔魯、李白同詠玉環(huán)事,崔則意極精工,李則語由信筆,然不堪并論者,直是氣象不同。

          《唐詩解》:太白于極歡之際,加一“恨”字,意甚不淺。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三詩俱鑠金石,此篇更勝。字字得沉香亭真境。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同敬曰:“帶笑”字下得有情,第三句描貴妃心事。

          《唐詩摘鈔》:釋恨即從“帶笑”來。本無恨可釋,而云然者,即《左傳》(野太子申生):“君非姬氏(指鱺姬),居不安,食不飽”之意。

          《增訂唐詩摘鈔》:婉膩動人,“解釋”句情多韻多。

          《古唐詩合解》:此章方寫唐皇同妃子同賞木芍藥。

          《唐詩別裁》:本豈釋天戶之愁恨,托以“春風(fēng)”,措詞微婉。

          《詩法易簡錄》:此首乃實賦其事而結(jié)歸明皇也。只“兩相歡”三字,直寫出美人絕代風(fēng)神,并寫得花亦栩栩欲活,所謂詩中有魂,第三句承次句,末句應(yīng)首句,章法最佳。

          《李太白詩醇》:嚴(yán)滄浪曰:旖旎動人。錦心繡口。

          《唐人絕句精華》:第三首總結(jié),點明名花、妃子皆能長邀帝寵者,以能“舞釋存風(fēng)無限恨”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yù),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dá)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fēng)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dá)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9

          目錄

          作品簡介《逢入京使》是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名篇之一。此詩描寫了詩人遠(yuǎn)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安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具有濃烈的人情味。詩文語言樸實,不加雕琢,卻包含著兩大情懷:之情與渴望功名之情,一親情一豪情,交織相融,真摯自然,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

          逢入京使

          [唐] (cén shēn)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作品注釋

          ⑴入京使:進(jìn)京的使者。

         、乒蕡@: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yuǎn)。

         、驱堢姡禾闇I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鐘!边@里是沾濕的意思。

         、葢{:托,煩,請。傳語:捎口信。

          作品譯文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yuǎn),思鄉(xiāng)的淚沾濕雙袖模糊面容。

          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托你給我的家人報個平安。

          創(chuàng)作背景

          根據(jù)劉開揚(yáng)《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于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yuǎn)赴西域,充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guān),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作品鑒賞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xiāng)情緒,也表達(dá)了詩人欲建功立業(yè)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dá)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xiāng)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jīng)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jìn)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xiāng)長安城當(dāng)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xiāng)愁難收!肮蕡@”,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鐘淚不干”,意思是說思鄉(xiāng)之淚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yùn)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胺辍弊贮c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xù)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復(fù)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的豪邁胸襟,柔情與豪情交織相融,感人至深。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shù)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作品點評

          鐘惺評此詩:“只是真!弊T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后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歸》卷十三)

          唐汝詢評曰:“敘事真切,自是客中絕唱。”(《解》)

          徐增評曰:“‘馬上相逢無紙筆’,此句人人道好,惟在玉關(guān)故妙,若在近處則不為妙矣!保ā抖终f唐詩》)

          吳昌棋評:“其情慘矣,乃不報客況而報平安,含蓄有味!保ā秳h訂唐詩解》)

          劉熙載評:“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保ā端嚫拧ぴ姼拧罚

          沈德潛評:“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保ā短圃妱e裁集》卷十九)

          作者簡介

          岑參(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孫。天寶三年進(jìn)士。八年至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又隨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至德二載與杜甫等五人授右補(bǔ)闕。后出任嘉州刺史。大歷五年卒於成都。工詩,長于七言歌行,F(xiàn)存者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fēng)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風(fēng)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尤多佳作。風(fēng)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岑高。有《岑嘉州詩》七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10

          作品簡介

          《長相思·其一》是唐代大詩人的作品,共有三首。第一首詩通過描寫景色,渲染氣氛,抒寫男女相思,似有寄意,深刻地表現(xiàn)了離人的相思之苦,寫得情真意切,纏綿悱惻。

          作品原文

          長相思·其一

          [唐]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luò)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yuǎn)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作品注釋

         、砰L相思:屬樂府《雜曲歌辭》,常以“長相思”三字開頭和結(jié)尾。

          ⑵絡(luò)緯:昆蟲名,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金井闌:精美的井欄。

         、囚。汗┳P用的竹席。

          ⑷不明:一作“不寐”,又作“不眠”。

         、汕嘹ぃ呵嗌炜。高天:一作“長天”。

         、蕼O:清澈。

         、岁P(guān)山難:關(guān)山難渡。

          作品譯文

          日日夜夜地啊,我的人在長安。

          秋夜里紡織娘在井欄啼鳴,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孤燈昏暗暗思情無限濃烈,卷起窗簾望明月仰天長嘆。

          親愛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上面有長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萬丈波瀾。天長地遠(yuǎn)日夜跋涉多艱苦,夢魂也難飛越這重重關(guān)山。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斷心肝。

          創(chuàng)作背景

          《長相思》的創(chuàng)作時間一般認(rèn)為是在李白被“賜金還山”之后,大約是他被排擠離開長安后于沉思中回憶過往情緒之作。

          作品鑒賞

          這首詩大致可分兩段。第一段從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寫詩中人“在長安”的相思苦情。詩中描繪的是一個孤棲幽獨(dú)者的形象。他(或她)居處非不華貴──這從“金井闌”可以窺見,但內(nèi)心卻感到寂寞和空虛。作者是通過環(huán)境氣氛層層渲染的手法,來表現(xiàn)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寫所聞──階下紡織娘凄切地鳴叫。蟲鳴則歲時將晚,孤棲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寫肌膚所感,正是“霜送曉寒侵被”時候,他更不能成眠了!拔⑺嗥唷碑(dāng)是通過逼人寒氣感覺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羅帳燈昏”,益增愁思。一個“孤”字不僅寫燈,也是人物心理寫照,從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絕”(猶言想煞人)可見其情之苦。于是進(jìn)而寫卷帷所見,那是一輪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詩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發(fā)出了無可奈何的一聲長嘆。這就逼出詩中關(guān)鍵的一語:“美人如花隔云端!薄伴L相思”的題意到此方才具體表明。這個為詩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卻到底很遠(yuǎn),遠(yuǎn)隔云端。與月兒一樣,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長嘆”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句是詩中唯一的單句(獨(dú)立句),給讀者的印象也就特別突出,可見這一形象正是詩人要強(qiáng)調(diào)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緊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寫一場夢游式的追求。這頗類屈原《離騷》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詩人浪漫的幻想中,詩中人夢魂飛揚(yáng),要去尋找他所思念的人兒。然而“天長地遠(yuǎn)”,上有幽遠(yuǎn)難極的高天,下有波瀾動蕩的淥水,還有重重關(guān)山,盡管追求不已,還是“兩處茫茫皆不見”。這里,詩人的想象誠然奇妙飛動,而詩句的音情也配合極好!扒嘹ぁ迸c“高天”本是一回事,寫“波瀾”似亦不必兼用“淥水”,寫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頗有犯復(fù)之嫌。然而,如徑作“上有高天,下有波瀾”(歌行中可雜用短句),卻大為減色,怎么讀也不夠味。而原來帶“之”字、有重復(fù)的詩句卻顯得音調(diào)曼長好聽,且能形成詠嘆的語感,正《詩大序》所謂“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長聲調(diào)歌唱),能傳達(dá)無限感慨。這種句式,為李白特別樂用,它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句中“之難”、“之日”、“之水”從文意看不必有,而從音情上看斷不可無,而音情于詩是至關(guān)緊要的。再看下兩句,從語意看,詞序似應(yīng)作:天長路遠(yuǎn)關(guān)山難(度),夢魂不到(所以)魂飛苦。寫作“天長路遠(yuǎn)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難”,不僅是為趁韻,且運(yùn)用連珠格形式,通過綿延不斷之聲音以狀關(guān)山迢遞之愁情,可謂辭清意婉,十分動人。由于這個追求是沒有結(jié)果的,于是詩以沉重的一嘆作結(jié):“長相思,摧心肝!”“長相思”三字回應(yīng)篇首,而“摧心肝”則是“思欲絕”在情緒上進(jìn)一步的發(fā)展。結(jié)句短促有力,給人以執(zhí)著之感,詩情雖則悲慟,但絕無萎靡之態(tài)。

          此詩形式勻稱,“美人如花隔云端”這個獨(dú)立句把全詩分為篇幅均衡的兩部分。前面由兩個三言句發(fā)端,四個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個七言句敘寫,兩個三言句作結(jié)。全詩從“長相思”展開抒情,又于“長相思”一語收攏。在形式上頗具對稱整飭之美,韻律感極強(qiáng),大有助于抒情。詩中反復(fù)抒寫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這種相思苦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實際生活的寫照,而顯有托興意味。何況我國古典詩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傳統(tǒng),如《楚辭》“恐美人之遲暮”。而“長安”這個特定地點更暗示這里是一種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詩的意旨在抒寫詩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就此而言,此詩詩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隱然不露,具備一種蘊(yùn)藉的風(fēng)度。

          作品點評

          高棅、桂天祥《批點正聲》:音節(jié)哀苦,忠愛之意藹然。至“美人如華”之句。尤是驚絕。

          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詩鈔評林》:綴景幽絕(“絡(luò)緯秋啼”二句下),如泣如訴,怨而不誹(末句下)。

          李攀龍、袁宏道《訓(xùn)解》:千里不忘君,可為孤臣泣血。此太白被放之后,心不忘君而作。不敢明指天子,故以京都言之。

          王夫之《唐詩評選》:題中偏不欲顯,象外偏令有馀。一以為風(fēng)度,一以為淋漓。嗚呼,觀止矣!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絡(luò)緯秋啼,時將晚矣。曹植云:“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逼湓⑴d則同,然植意以禮義自守,此則不勝淪落之感。《衛(wèi)風(fēng)》曰:“云誰之思,西方美人。”楚辭曰:“恐美人之遲暮!辟t者窮于不遇而不敢忘君,斯忠厚之旨也。詞清意婉,妙于言情。

          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yán)云:他人不能著“色”字(“微霜凄凄”句下)!懊廊恕本,單句。嚴(yán)云:“不到”似當(dāng)作“砍到”,義始醒(“夢魂不到”句下)。謝云:此篇戍婦之詞,然悲而不傷,怨而不誹,可以追《三百篇》之旨矣。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yù),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dá)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fēng)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dá)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11

          目錄

          作品簡介《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此詩抒發(fā)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fēng)而傳遍洛陽城,后兩句寫因聞笛而。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yùn)用想象和夸張,條理通暢,感情真摯,余韻無窮。

          作品原文

          春夜洛城聞笛

          [唐]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

          作品注釋

         、怕宄牵杭绰尻柍牵窈幽鲜÷尻柺。

         、朴竦眩喝A美的笛,玉制或鍛玉的笛子。暗飛聲:因笛聲在夜間傳來,故云。

          ⑶滿:此處作動詞用,傳遍。

         、嚷劊郝;聽見。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diào)名。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樂府雜錄》云:‘笛者,羌樂也。古曲有《折楊柳》《落梅花》!手喯伞洞阂孤宄锹劦选吩疲骸l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內(nèi)容多寫離情別緒,一方面又暗含一種習(xí)俗:人們臨別時折柳相贈。柳,暗指“留”。

         、晒蕡@情:懷念家鄉(xiāng)的情感。故園,指故鄉(xiāng),家鄉(xiāng)。

          作品譯文

          是誰家的庭院,飛出幽隱的玉笛聲?融入春風(fēng)中,飄滿洛陽古城。

          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樂曲,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xiāng)的深情?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陽)時所作。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時稱東都。當(dāng)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里,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fā)故園情,因作此詩。

          作品鑒賞

          此詩寫鄉(xiāng)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fā)。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jié)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xù)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鞍怠弊譃橐痪潢P(guān)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dāng)。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yùn)。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xiàn)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xù)、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罢l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yīng)。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吧ⅰ弊钟玫妹!吧ⅰ笔蔷鶆、遍布。笛聲“散入春風(fēng)”,隨著春風(fēng)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yù)設(shè)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dá)詩人的思鄉(xiāng)心切。

          聽到笛聲以后,詩人觸動了鄉(xiāng)思的情懷,于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jù)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墩蹢盍非鷤x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辭》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贝蠹s都是據(jù)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xiāng)思。一般說,久居他鄉(xiāng)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xiāng)。在春秋季節(jié),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墩哿窞槿婞c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qiáng)調(diào)“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jié)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xiāng)之切。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fēng)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shù)的夸張。第三句說明春風(fēng)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xiàn)離情別緒的《折楊柳》,于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fā)思念故鄉(xiāng)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韻裊裊,令人回味無窮。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xiàn)李白的風(fēng)格特點,即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xiāng)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xiāng)是他從小生于此,長于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還表達(dá)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游,后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fā)深長的鄉(xiāng)思當(dāng)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游子心中引發(fā)強(qiáng)烈的共鳴。

          作品點評

          明代桂天祥《批點正聲》:唐人作聞笛詩每有韻致,如太白散逸瀟灑者不復(fù)見。

          明代胡應(yīng)麟《詩藪》:太白七言絕,如“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朝辭白帝彩云間”、“誰家玉笛暗飛聲”、“天門中斷楚江開”等作,讀之真有揮斥八極、凌屬九霄意。賀監(jiān)謂為謫仙,良不虛也。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次句不獨(dú)流逸,亦且穩(wěn)定?此戮湎伦,爐錘二妙。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意遠(yuǎn)字精,爐錘巧自天然。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摘鈔》:前首(按指《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倒,此首順;前首含,此首露;前首格高,此首調(diào)婉。并錄之,可以觀其變矣。

          清代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滿”從“散”來,“散”從“飛”來,用字細(xì)甚。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寫得萬方同感,百倍自傷。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散入”二字妙,領(lǐng)得下二句起。通首總言笛聲之動人。“何人不起故園情”,含著自己在內(nèi)。

          清代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fēng)聲而吹散,風(fēng)聲以笛聲而遠(yuǎn)揚(yáng),于是洛春夜遍聞風(fēng)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diào)中有《折楊柳》一曲。聞?wù)哿鴤麆e,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wù)摺稳瞬黄稹,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fēng)’,滿城聽得耳!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與杜甫《吹笛》七律同意,但彼結(jié)句與黃鶴樓絕句出以變化,不見用事之跡,此詩并不翻新,探情自見,亦異曲同工也。

          清代宋宗元《網(wǎng)師園唐詩箋》:“折柳”二字為通首關(guān)鍵。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下句下字爐錘上妙,卻如信筆直寫。后來聞笛詩,誰復(fù)出此?真絕調(diào)也。

          清代朱寶瑩《詩式》:此首聞笛與前首聽笛(按指《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吹笛》)異。聽笛者知在黃鶴樓上,故有心聽之也;聞笛者不知何處,無意聞知也。開首“誰家”二字起“聞”字,“暗”字起“夜”字,“飛聲”二字起“聞”字。二句“散”字、“滿”字寫足“聞”字之神。三句點“夜”字、便轉(zhuǎn)聞笛感別,有故國之情。曰“何人”,即己亦在內(nèi)。不必定指自己。正詩筆靈活處。(品)悲慨。

          近代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春宵人靜,聞笛聲悠揚(yáng),及聆其曲調(diào),不禁黯然動鄉(xiāng)國之思。釋貫休《聞笛》詩云:“霜月夜徘徊,樓中羌笛催。曉風(fēng)吹不盡,江上落殘梅!蓖秋L(fēng)前聞笛,太白詩有磊落之氣,貫休詩得蘊(yùn)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別,正在虛處會之。

          現(xiàn)代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tài),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潘稼堂曰:此與《黃鶴樓》詩異:《黃鶴樓》是思?xì)w而又聞笛。此是聞笛而始思?xì)w也。因笛中有《折柳》之曲,忽憶此時柳真堪折,春而未歸,能不念故國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yù),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dá)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fēng)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dá)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12

          漁家傲·和程公辟贈

          張先

          巴子城頭青草暮,巴山重疊相逢處。

          燕子占巢花脫樹,杯且舉,瞿塘水闊舟難渡。

          天外吳門清霅路。

          君家正吳門住。

          贈我柳枝情幾許。

          春滿縷,為君將入江南去。

          張先詞作鑒賞

          這是作者為友人程公辟贈別之作而寫的和詞,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風(fēng)味的詞。

          發(fā)端三句指出分別的地點、時間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縣,渝州附近,周代為巴子國,與巴東、巴西合稱三巴,三巴都可以稱巴山。先說眼前巴子城頭碧草萋萋,正是“斜陽暮暮長安道,是離人斷魂處”(柳永《引賀行》)。再寫遠(yuǎn)望重巒疊翠,那是兩人相逢之處!把嘧诱汲病毙稳萑缃耠p燕歸來,接著寫花開又復(fù)花落,春去夏來,時光如水;人事變遷,亦復(fù)如此,曾幾何時,相愛的人相逢而又將別。

          “杯且舉”兩句,寫?zhàn)T別宴上,送行者勸君更凈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峽,即“古西陵峽也,連崖千丈,奔流電源,舟人為之恐懼”(《太平寰宇記》)。此峽夔州(今奉節(jié)縣)之東,灘石險阻,猿鳥哀鳴,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有《竹枝》九篇,其中寫道:“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又云:“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xiāng)情!北驹~亦是敘行路之難,鄉(xiāng)關(guān)之思,寫得明白如話,復(fù)疊回環(huán),頗有民歌風(fēng)味。

          下片將視線從長江頭移向長江尾,從巴子城頭移到“天外吳門、清霅路”,正是兩人家鄉(xiāng)所。所謂“天外”,是形容其遠(yuǎn)。吳門(今蘇州市,程師孟故鄉(xiāng))與霅溪(作者故鄉(xiāng)湖州烏程東南)相隔不遠(yuǎn),如今一人歸而一人留,自啟思鄉(xiāng)之情。這里字面有意重復(fù),以使詞意進(jìn)一步發(fā)展。結(jié)尾三句宛轉(zhuǎn)其意。作者自注曰:“來詞云‘折柳贈君君且住’。”折柳贈別,意挽留。作者為了感激其深情厚誼,所以要把所贈的柳枝和無限鄉(xiāng)思帶回那草長鶯飛的江南。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吳門住”句,意指“吳門”。意為:君雖滯留而寄情的柳枝與我懼歸,亦足慰懷矣。語言明白流利而詞句卻委婉,多低徊不盡之意。

        古詩原文及鑒賞13

          虞美人

          韓淲

          坐上有舉昔人《虞美人》一詞,極壯,酒半用其韻。

          萬事佯休去。

          漫棲遲、靈山起霧,玉溪流渚。

          擊楫凄涼千古意,悵怏衣冠南渡。

          淚暗灑、神州沉處。

          多少胸中經(jīng)濟(jì)略,氣□□、郁郁愁金鼓。

          空自笑,聽雞舞。

          天關(guān)九虎尋無路。

          嘆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虜。

          吳蜀江山元自好,形勢何能盡語。

          但目盡、東南風(fēng)土。

          赤壁樓船應(yīng)似舊,問子瑜公瑾今安否。

          割舍了,對君舉。

          韓淲詞作鑒賞

          紹興八年(1138),宋金議和已成定局,高宗向金拜表稱臣,李綱時已罷職,上書堅決反對,元幹乃賦《虞美人》“曳杖危樓去”一詞寄之,表示極力支持。其詞慷慨悲壯,乃蘆川詞壓卷之作。數(shù)十年后,韓淲于酒席上因有人舉其詞,感其壯,遂步其原韻,揮筆寫成此詞。據(jù)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二云:淲于“嘉定初,即休官不仕”。審詞情,詞作于休官退居上饒(今屬江西)之時。距元幹作詞那年,已相隔50余年了。

          “萬事佯休去!逼鸸P感慨極深沉。佯作拋卻萬事,其實何能拋卻?這人間萬事,南宋日漸衰落局面未改,實為第一大事也!奥䲢t、靈山起霧,玉溪流渚。”棲遲,止息也。渚,水中之小洲。靈山、玉溪,皆在詞人所居之上饒。靈山,乃道教之福地。北宋張君房《云笈七籖》卷二七“洞天福地”第三十三:“在信州上饒縣!庇裣栽闯鰬延裆焦拭葱沤,一稱上饒溪。詞人自道,我聊且棲遲于靈山玉溪之間,空對著云起水流而已。一位隱居深山老林而系心天下的愛國志士之形象,隱然已凸現(xiàn)于此靈山玉溪之間。

          靈山起霧,多么象他心頭的悵惘。玉溪流渚,流不盡他心中的愁恨!皳糸鄾銮Ч乓,悵怏衣冠南渡!睋糸@個典故出自《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fù)濟(jì),有如大江詞人用筆,無往不復(fù)。緬懷靖康南渡,先輩北伐遺愿,至今沒有成為現(xiàn)實,此恨千古難滅。韓淲對南渡之初的元老重臣李綱,萬般推崇。其《澗泉日記》云:”渡江以來,李伯紀(jì)第一流!坝衷疲骸崩畈o(jì)、趙元鎮(zhèn)《鼎》渡江之初,整頓國家,至今蒙福無窮!按隧嵳蔷拺牙罹V等先輩之遺烈!睖I暗灑、神州沉處!

          神州沉處,指中原陷落,語出《晉書;笢貍鳌贰吧裰蓐懗粒倌昵鹦妗。張元幹原詞云:“悵望關(guān)河空吊影”,又云:“愁生故國”。此正化用其意。詩詞和作,貴在自抒懷抱,又與原作若即若離。韓淲此詞正是如此。淚灑神州陸沉,一語雙關(guān),既是寫李綱、張元幹,也是寫自己。接上來一韻也是如此寫法。“多少胸中經(jīng)濟(jì)略,氣□□、郁郁愁金鼓。”此韻第二句次二字原缺,連上下句看,大意仍很明白。多少愛國志士,滿懷救國韜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卻不為朝廷所用,北伐之金鼓久不得聞,志士之豪氣郁郁難伸。只落得“空自笑,聽雞舞!贝擞米驽雅c劉琨聞雞起舞的故事?畤@縱然有聞雞起舞之志,終究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此實為整個南宋志士仁人報國無門的歷史悲劇之寫照。

          “天關(guān)九虎尋無路”。換頭化用《楚辭。招魂》“君無上天些,虎豹九關(guān),啄害下人些”,言君門兇險,無路可通,胸中志略不能得達(dá),此諷刺朝廷沒有興兵抵御侵略之意也。詞情較上片已更其沉痛,更其激憤。鋒芒所向,直指妥協(xié)偷安的小朝廷。下一韻,鋒芒更加犀利痛快!皣@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虜!”此揭露朝廷有賣國殃民之心也。隆興和議(1164)以來,宋每年向金上交歲幣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至嘉定和議(1208),歲幣增至銀絹各三十萬兩、匹,犒軍錢三百萬貫。小朝廷吮吸人民之膏血,以換取茍安,此南宋之一大國恥,被詞人一筆揭穿,痛快淋漓,痛快!南宋詞人之極言時事,無所顧忌,又何讓于唐代詩人?詞人在此所顯示之人格精神,有如壁立千仞。此真宋人之所以為宋人也。小朝廷,你確實拿他們沒有辦法!皡鞘窠皆院,形勢何能盡語!痹~情至此軒昂奮發(fā),豪情萬丈。東起于吳,西至于蜀,祖國還有一大片大好河山,人力、物力、地利,形勢何可盡道?可以有為也。吳指江南,南宋之政治中心。蜀指四川,四川不但富有經(jīng)濟(jì)實力,而且實為戰(zhàn)略要地。此二句,實見出詞人之卓識。南宋若決策北伐,東自江淮出兵,西自川陜出兵,便可形成對金的鉗形攻勢,打他個首尾不相救!暗勘M、東南風(fēng)土!贝隧嵐P鋒一轉(zhuǎn),慨嘆朝廷放棄經(jīng)略吳蜀兩翼之計劃,鼠目寸光,只見東南,不外乎一味偷安茍樂而已!俺啾跇谴瑧(yīng)似舊,問子瑜公瑾今安否?”這是意味深長的一問。

          赤壁樓船,指三國曹魏南進(jìn)之軍隊,此借指敵人。子瑜,諸葛瑾之字。公瑾,周瑜之字。子瑜為東吳之長史,公瑾乃東吳之大將。赤壁之戰(zhàn),周瑜大破曹軍,“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痹~人用子瑜指張元幹,用周瑜指李綱,因為元幹曾任李綱之行營屬官。此二句之意蘊(yùn),實為雙層,既謂李綱、元幹,又謂并世如李綱、元幹之英雄人物。不知如今公瑾、子瑜一流人物無恙否?然而,縱然是世有英雄,終究也報國無門呵!“割舍了,對君舉!”還是拋開這一切,對君舉杯,大醉一場吧!結(jié)得沉痛,正與起筆遙相呼應(yīng)。

          此詞從發(fā)端直至“尚交胡虜”句,寫盡南渡以來之屈辱局面;下片后半幅,直抒恢復(fù)河山之宏圖壯志,有萬丈豪情,亦有深謀遠(yuǎn)慮,筆力蒼勁萬分。詞情此一全幅歷程,深刻地展現(xiàn)出詞人“處江湖之遠(yuǎn),而憂其君”(《岳陽樓記》)的博大胸懷。讀其詞,當(dāng)知其人。韓淲乃北宋參政韓億之裔,吏部尚書韓元吉之子,出身名臣世家,實有家學(xué)淵源。南宋戴復(fù)古《挽韓仲止》詩稱其:“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隱居溪上宅,清酌澗中泉?犊虝r事,凄涼絕筆篇。三篇遺稿在,當(dāng)并史書傳。”自注:“時事驚心,得疾而卒。

          作‘所以商山人’、‘所以桃源人’、‘所以鹿門人’三詩(按即《懷古》詩),蓋絕筆也!翱芍n淲是一位憤世嫉俗而隱逸山水、雖然隱逸而不忘憂國的高人。隱逸而憂國,道并行而不悖,此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之一精神也。韓淲有此杰作,良非偶然。愛國主義精神,實為南宋一代文化之命脈,也是南宋詞作之命脈。在南宋詞史上,前輩愛國詞作深深打動了后輩詞人,因而和之,前后詞作,交相輝映的.佳話,不時傳述。這首詞序中所指的昔人,就是張元幹。無論詞的格調(diào),還是詞的意境,韓淲這首詞與張元幹原詞,都相互呼和得十分默契。

        古詩原文及鑒賞14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者背景

          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亦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xiàn)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寫七言絕句,《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詞釋義

          龍城飛將:龍城,即盧龍城,是李廣駐軍的地方,在今河北省盧龍縣。漢代名將李廣,勇敢善戰(zhàn),被匈奴人稱為“漢之飛將軍”。這里指揚(yáng)威北方邊地的名將。

          胡馬:這里指匈奴的軍隊。

          但使:只要。

          陰山:陰山山脈。西起河套,綿亙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漢時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詩今譯

          還是秦時的明月和邊關(guān),萬里出生的將士們?nèi)晕礆w還。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能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評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guān),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zhàn)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zhàn)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xiàn),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dá)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jīng)推獎它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沈德潛《說詩ㄧ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筑城,起于秦漢,明月屬秦,關(guān)屬漢,詩中互文。”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并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么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絕作呢?原來,這首詩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這句詩有什么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習(xí)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guān)”兩個詞,正是有關(guān)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

          《樂府解題》說:“關(guān)山月,傷離別也!睙o論征人思家,思婦懷遠(yuǎn),往往都離不了這“關(guān)”和“月”兩個字。“關(guān)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guān)山月》),“關(guān)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guān)山月》),“關(guān)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guān),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辞暹@一點之后,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guān)”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了一種雄渾蒼茫的獨(dú)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fā)興高遠(yuǎn)”,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guān)同秦代筑關(guān)備胡,漢代在關(guān)內(nèi)外與胡人發(fā)生一系列戰(zhàn)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一來,“萬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dāng)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愿望。

          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xiàn)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diào)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tǒng)攝全篇。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xiàn)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xiàn)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guān)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xiàn)詩人高超的藝術(shù)造詣。

        古詩原文及鑒賞15

          《房中曲》原文

          唐代:李商隱

          薔薇泣幽素,翠帶花錢小。

          嬌郎癡若云,抱日西簾曉。

          枕是龍宮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膚,但見蒙羅碧。

          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

          歸來已不見,錦瑟長于人。

          今日澗底松,明日山頭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識。

          《房中曲》譯文

          薔薇沾露如在哭泣幽居寒素,綠色的蔓條綴著花兒如錢小。

          嬌郎癡立像天空無依的浮云,擁抱白日在西簾下待到破曉。

          枕頭是龍宮的神石,能分得秋波的顏色。

          素席上已不見她柔美的體膚,只見到鋪著的羅被一片慘碧。

          憶起前年春天分別,共曾相語已含悲辛。

          歸來再也不能見面,唯有錦瑟橫躺長存。

          今日像澗底的青松,明日像山頭的黃檗。

          真怕到那天翻地覆之時,彼此相見再也不能相識。

          《房中曲》鑒賞

          這是一首明確被指認(rèn)為的悼亡詩,是李商隱悼念其亡妻王氏的詩。大中五年(851年)春夏間王氏病重至死,李商隱罷官歸京時竟未見愛妻最后一面,房中唯有王氏生前彈奏的錦瑟。物在人亡,睹物增悲。哀悼之情中致以身世之慨,沉痛感人。

          “薔薇泣幽素,翠帶花錢小。”薔薇枝條細(xì)長柔軟,有如綠色的衣帶,圓圓的小花又有如衣帶上的錢紋;素淡的花朵混動著晶瑩的露珠,仿佛正在哭泣流淚一般,給人幽冷之感。除幕歸來,但見往日非常逗人喜愛的薔薇,如今也和自己一樣無精打彩,流淌淚珠,凄凄楚楚,打迭不起精神來。愛妻亡故,詩人把自己哀愁的情感,無意中移到庭院的薔薇,使本無情感的花朵也染上了哀傷的色彩,創(chuàng)造出一種凄愴悲涼的氛圍。

          再說,薔薇細(xì)長柔嫩的枝條,也使詩人聯(lián)想起王氏織有錢紋的綠色衣帶,使他仿佛又見到王氏的倩影麗姿。然而,妻已亡故,庭院的景物只能加深他的悲哀。首句“泣幽素”三字,已為全篇定下凄涼冷艷的基調(diào)!皨衫砂V若云,抱日西簾曉。”首兩句簾外,這兩句由簾外寫到簾內(nèi),由花而人。日高簾卷,嬌兒幼小無知,還不懂得失母之哀,只是無憂無慮地抱枕而眠。詩人《楊本勝說于長安見小男阿袞》有“失母鳳雛癡”,也以“癡”狀小兒失母的無知。此詩“癡”字后綴以“若云”——像云霧一樣迷離恍惚,更見小兒的`不懂事。這里,以小兒的不能為大人分憂加倍寫出大人之憂,這種寫法,與韋應(yīng)物悼亡詩《出還》所云“幼女復(fù)何知,時來庭下戲”同一機(jī)杼。首二句以素花同愁渲染,次二句以嬌郎無知反襯,一簾外一簾內(nèi),從不同角度寫出妻亡之悲。

          次四句寫內(nèi)室的枕、簟。人亡物在,睹物生悲!罢硎驱垖m石,割得秋波色!饼垖m石,傳說為龍女所有。詩人《西溪》:“鳳女彈瑤瑟!痹娙藰O愛妻子,故以龍女或鳳女加以比擬。“秋色”,形容女子明亮的眸子。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人剪秋水!贝嗽姟案睢弊炙剖芷溆绊,且更生新。枕石如明眸,比喻亦新奇。睹枕如見亡妻雙眸,炯炯明亮,含情脈脈,仿佛正在和自己交流情感,仿佛正在用眼神說話。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詩人不能不倍感凄愴傷懷!坝耵∈崮w,但見蒙羅碧!濒∠弦巡灰娡跏系挠耋w,只有一床翠綠的羅衾在上而已?梢韵胍姡聼糸L夜,詩人多少次在夢中與王氏相見,“背燈獨(dú)共余香語,不覺猶歌《起來夜》”(《正月崇讓宅》),不僅與她留下的余香共語,而且仿佛聽見她的歌聲。然而一夢醒來,玉簟羅碧依舊,伊人已杳,孤獨(dú)凄涼,何其難堪。這四句,一得一失,得非真得,失為真失,以非真得襯真失,更見慘痛。

          “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歸來已不見,錦瑟長于人。”想起前年春天,當(dāng)時王氏一語未出,臉已帶悲辛之容,現(xiàn)在看來,并非事出無原,原來她那時已經(jīng)預(yù)感將不久于人世,自己卻是那樣粗心,竟然沒能覺察出來。今日憶及前事,真是后悔莫及。徐幕歸來,人已不見,但睹伊人平日喜愛的錦瑟而已。“長”,久;“錦瑟”之長,正見人生之短、王氏年壽之短,見瑟思人,愈感銘骨悲痛。此四句一昔一今,一人一物,寫昔事更見今情的悲愴,物長在而人已亡更見感傷。

          “今日澗底松,明日山頭蘗!薄皾镜姿伞,語出左思《詠史》其二:“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币詽镜姿捎饔胁拍芏匚坏拖、困窮的士人。李商隱浮沉仕途,一生坷坎,故亦有此嘆。黃蘗味苦,古樂府常以雙關(guān)手法,以黃蘗隱指苦,如:“黃蘗向春生,苦心隨日長!贝嗽姟吧筋^蘗”,有苦辛日長之意。這兩句看似詩人自嘆身世,實則仍與悼亡有關(guān)。詩人與王氏結(jié)婚十四年,伉儷情篤。王氏是李商隱生活中的伴侶,更是他生活中最大的知己。李商隱在政治上屢遭挫折和打擊,而王氏能相濡以沫,與之分憂,給詩人莫大的慰藉。商隱應(yīng)試落第,王氏便捎信安慰他,故詩人有詩云:“錦長書鄭重,眉細(xì)恨分明”(《無題》)。

          如今王氏已不在人世,在險惡的人生道路中,又有誰能給他以溫暖,又有誰能和他同濟(jì)風(fēng)雨!念及此,詩人就不能不感到來日苦多了。今日苦辛,明日更加苦辛,這一切都由王氏亡故所引起,寫的雖然是己身的不幸,用意卻在悼亡。最后兩句,“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識!睘樵O(shè)想之辭。漢樂府《上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薄疤斓胤保瑯O寫其愁,此一;二,即使天翻地覆,亦不與君絕,反用《上邪》之意,真可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現(xiàn)在是一死一生,將來在天國,或在來世,該會有相見的一天吧!不過,滄海桑田,宇宙茫茫,即使相逢,也不一定相識。歸來“人不見”,將來“不相識”,將悲愁又翻進(jìn)一層。錢良擇評這兩句說:“設(shè)必?zé)o之想,作必?zé)o之慮,哀悼之情,于此為極。”這四句一今日一明日,一現(xiàn)實一未來,明日、未來所設(shè)想的愁苦,無疑加深了今日現(xiàn)實的愁苦。明日未來為虛擬,今日現(xiàn)實為實寫。人們在悲愁已極時常將希望寄于未來,寄于來世,在詩人看來,未來與來世無希望可言,真是愁絕。

          人亡物在,借物寄慨,在悼亡詩中很常見。潘岳《悼亡詩》云:“幃屏無仿佛,翰墨有余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鄙蚣s《悼亡》云:“簾屏既毀撤,帷席更施張。游塵掩虛座,孤帳覆空床。”李商隱此詩也不例外,觸物生情,最為感傷。但此詩和潘、沈二詩也有不同處。潘、沈二詩用筆直樸,頗有古風(fēng)。此詩“玉簟”、“羅碧”等語,冷中有艷,意象鮮明。此詩的枕、簟與潘詩的“幃屏”、“翰墨”,沈詩的“簾屏”、“帷席”等都與各自的亡妻有關(guān),但商隱不僅寫了物,而且由枕聯(lián)想到王氏的眼神(秋波),由簟寫及王氏的體態(tài)(柔膚),亡妻的形象具體,歷歷在目,較潘、沈二詩似有情韻。

          結(jié)構(gòu)上,“已不見”是其主旨,“泣幽素”定其基調(diào)。先空間后時間,空間則先室外后室內(nèi);時間則先眼前后往昔,接著又是眼前,最后寫未來。全詩十六句,四句一轉(zhuǎn)韻,為一節(jié);每節(jié)悼亡的角度不盡相同,但相互關(guān)聯(lián)、補(bǔ)充。如前所述,一節(jié)之中又有兩層安排得極為巧妙的意思,或正或反,或得或失,或今或昔,或虛或?qū),以反寫正,以得寫失,以昔寫今,以虛寫實,環(huán)環(huán)相扣,脈絡(luò)清晰可按。

        【古詩原文及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古詩原文及鑒賞05-19

        古詩原文、譯文及鑒賞03-09

        (必備)古詩原文及鑒賞05-19

        《蟬》虞世南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5-04

        《絕句》杜甫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02-11

        《曲游春》周密古詩原文及鑒賞04-03

        古詩原文及鑒賞[優(yōu)秀15篇]05-19

        (通用)古詩原文及鑒賞15篇05-19

        (熱門)古詩原文及鑒賞15篇05-19

        (精華)古詩原文及鑒賞15篇05-19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福利,精品中文无码一区二区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