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實用文>心得體會>讀《傳習錄》心得體會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
        更新時間:2024-07-17 12:09:44
        • 相關(guān)推薦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于心,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傳習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1

          在《后會有期》這部電影中有一句話說道: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道理出了問題嗎?顯然不是。

          其實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再多的道理也需要去“實踐”,也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近日研習王陽明的《傳習錄》,對于其中王陽明所闡述思想,有所感悟,其中心思想就是:心之本體者,性也,性即理也。所以,心即理。這是理解王陽明心學思想最關(guān)鍵的問題。

          一、理得即心安?

          《傳習錄》的精髓在于將心和理合二為一了,他說心即理也,心和理是一體的,不可分開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不必向外去探求,即所謂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但是,這個理到底是什么呢?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且非常大,不太好概括。我以為這個理不是別的,而是合理。理只是一個合理,合理就是理。中國人最倡導的就是合理,我們似乎總是很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很沒有原則。但其實我們是講究的合理,做合理的事,說合理的話,而這個理則需要自己去把握和體會,卻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和尺度。中國人一直講的是心安理得,我的理解就是,只有合理才能理得,理得才能心安。自己在心里覺得合理,在邏輯上講的通,自然就能心安,得到一種心理上的平靜和安慰。試想,如果有件事你一直想不通,你心里能安寧嗎?肯定是心里不踏實以至于輾轉(zhuǎn)反側(cè),痛苦不堪。一旦你恍然大悟了,把這件事的前后捋順了,想通了,能夠說服自己了,自然如釋重負,仿佛獲得解脫,從心理上獲得一種安慰。這就叫,理得才能心安,只有合理的東西才能讓自己心安,不合理的東西你不會心安。忽的想到多年來部隊內(nèi)部關(guān)系中發(fā)生的問題,心不安,不就是因為不得理嗎?帶兵人,要想心氣順,簡單的說,就是要合理合法而已。

          二、“實踐”才是王道

          踐行之路,從無坦途。但是如果說只要在心里覺得合理了,就會得到心安了,人生從此再也沒有煩惱了,那也未免有點自欺欺人了,與王陽明的本意相悖了,王陽明說一定不要欺天罔人,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王陽明的弟子也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說誠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聞教告,遂能至于知致而德明乎?為了解決這個疑問,王陽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這個命題以救其弊。

          他認為,知行本是一體,不可截然分開,知即是行,行即是知。有是知即有是行,知是行之體,行是知之用。王陽明認為光有知是不夠的,知而不行非真知。如果你自己在內(nèi)心覺得合理,邏輯上說得通,這不代表就一定真的合理,很可能到實際中又變得不合理了。所以才要知行合一,把自己內(nèi)心覺得合理的'東西用外界事物來驗證,用行動和實踐來證明你的理論是合理的,這也就是實際合理。所以,光有邏輯合理是不夠的,還要實際合理,或者事實合理,經(jīng)過事實驗證的合理才叫真的合理。這就是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本意。所以,王陽明回答他弟子這個疑問的時候,說昏暗之士,果能隨事隨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所以,王陽明的心學經(jīng)常給人一個誤解,就是教人要去靜坐冥想,參禪打坐,包括他的弟子在內(nèi)都這樣認為。他們會想,假如一個人成天什么也不做,整天在那里靜坐懸想,是不是就能體悟真理,超凡入圣了?當然不是這樣,王陽明說的很明確,要隨事隨物精察此心之天理,就是說要在事上磨練。在心靜的時候方便反思,通過省察克治的功夫來悟道,但這是不夠的,更要在事上磨練,要使沒事和有事的時候心境是一樣的,要在具體事情上來體會平時所思所想是否合理,不能知道做不到,知道就去做,做了才真知道,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王陽明年輕時很迷戀仙釋二教,也就是道教和佛教,但他后來很反對仙釋之說。因為他覺得佛道都是只在靜上下功夫,卻沒有去事上磨練,最后都是虛空頑靜,不切實際,與圣人之道不合,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真正好的一生,總是需要我們?nèi)バ袆。去做無數(shù)件別人不屑嘗試的小事,拒絕那些試圖迷惑你不需匍匐的虛假繁榮。

          三、信念成就夢想

          大家是否注意到我們的身邊,有這樣的一些人,無論遇到挫折還是迷茫,都會微笑著面對生活,看到他們,我們猶如看到了星星和月亮,他們的臉上總是洋溢著陽光燦爛的笑容,因為他們永遠不缺乏信念,必將實現(xiàn)夢想。與他們相比,我們是否還在沉醉于困惑,借口迷茫而拒絕展開青春的翅膀?要知道,生命的天空不可能向母親一樣永遠慈愛和安詳,尤其在軍旅生涯中,不可能天天灑滿明媚的陽光,偶爾也會彌漫迷茫的風霜。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醉于迷茫,別人都在頑強的活著,我們有何理由忘記了自己前進的方向?印度的圣雄甘地,南非的前總統(tǒng)納爾遜曼德拉,全身不比礦泉水瓶子大多少的澳大利亞人約翰庫提斯,我們崇拜他們,就是面對挫折,他們能夠做到心安理得的迷茫,正是他們用默默無聞的耕耘完成了別人認為無法完成的工作,讓他們成為了人們心目當中的偶像。

          所以,通過研討《傳習錄》,最重要的是要面對迷茫,不要慌,它不會因為你的慌忙,就放棄對你純潔思想的侵蝕。更不要以傷感的眼光來看待迷茫,因為迷茫是一杯茶,聰明的做法就是勇敢的面對,并且樂觀的去品嘗。總之,迷茫過后,要么讀書,要么奮起?總之要保持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凡事不必苛求,但求心安理得就好,因為真正的輝煌并不是沒有平平淡淡的時候;真正的英雄也并不是沒有曾經(jīng)的悲傷;面對迷茫,不僅要心安理得、更要知理心動。那是生命莊嚴的考驗;更是勝利無尚的榮光。這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力量,憑著它,我們不一定取得勝利,但畢竟是在一步步走向輝煌!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2

          陽明先生大名早有耳聞,后世學者對他推崇備至,潛心研究他陽明心學之人也不在少數(shù)。自公司開展朗誦活動以來,始讀陽明先生《傳習錄》,目前已讀2章,記錄感悟如下:

          陽明先生的心學認為世間存在一種天理,天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中。而人的內(nèi)心存在一種良知,良知與天理是合一的。人類應(yīng)該認識到自己的良知,并依照良知來行事。而同時,知和行又是合一的,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為表里,是為知行合一。另外,如果不去“行”,也不能認識“知”,更也不能真正的認識良知。因此,把陽明先生的學說概括成一句通俗的話就是:做人做事憑良知。

          這里就會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人為什么要時時處處依照良知行事?存天理、致良知的意義為何?對陽明先生來說,也許這并不是問題,因為他從12歲起就立志做圣人,他認為致良知就能夠達到圣人的境界。那對于我等沒有做圣人理想的普通人來說,為何要依良知行事呢?我想,此意義應(yīng)該在于,致良知可以給我們一個更加美滿的人生。也就是能讓我們獲得更加長久和穩(wěn)定的幸福。人可以拒絕成功、拒絕為圣,但我想不會有人拒絕幸福吧。

          陽明先生認為天理的對立面就是人欲。人欲讓我們?nèi)プ非蠼疱X、名利、美色,人欲唆使人不勞而獲,懶惰、傲慢。與此同時,金錢、名利、美色這些欲望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而且是越追求越覺得缺,越追求越痛苦。而依照良知來生活,勤奮、感恩、自律、助人、為善等行為,則可以讓人的`內(nèi)心越來越平靜,從而體會到喜悅和幸福。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與人欲斗爭,就需要克己。當克己成為一種習慣,人慢慢的不再被欲望所戰(zhàn)勝的時候,內(nèi)心的良知會越來越清晰。而人欲的力量會越來越減弱。最終可以找到內(nèi)心的光明。

          陽明先生的學說很高深,我的理解很粗淺。但他的學說對我的影響很大,因為他的思想可以讓人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同時,他的思想強調(diào)實踐,強調(diào)只看不做、只想不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我學習了他的部分思想后,感到整個人的內(nèi)心充實、踏實、平靜了許多。

          個弟子在立志向的時候,有“意必固我”跟著,只有曾點在立志向的時候是沒有“意必固我”的。我以前在給自己立志向的時候都是想當然,認為自己肯定能達到。自己沒有評估自己的能力,還沒有像孔子那三個弟子一樣,雖然說還在跟孔子學習,但本身實際上已經(jīng)具備這個能力了。

          孔子認為他們可以達到那個境界,所以孔子沒有批評他們。曾點的境界就更高一點,沒有從自身的能力出發(fā),而是從自身的心境出發(fā)。自己現(xiàn)在也沒有達到曾點的境界,還是想很多世俗的東西,都是跟物質(zhì)利益有關(guān)。進入師門之后和很多人聊天,都會問到他們的愿景是什么,大家在談愿景的時候,不知不覺也會犯“意必固我”的毛病。比方會有人說我一定要成為一個百萬富翁,也會有人說我必須要成為一個慈善家,而且越說越覺得自己的事是真的,這樣就跑偏了。

          而且后來說三人是器,把自己框住了。人生沒有變化是因為自己懂的少,所以才要“博學”。知道自己的半斤八兩,缺哪補哪。知道自己的位置,要素其位而行。我一直都認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人事,聽天命。做好自己,別有遺憾。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3

          最近心血來潮,拜讀了陽明先生的《傳習錄》,雖然對其中有些古文不甚理解,但能大體會意,讀完之后深刻為古人的智慧、勇毅等品質(zhì)所折服,這些傳統(tǒng)經(jīng)典值得現(xiàn)代人學習,也應(yīng)該被不斷傳承下去。

          陽明先生繼承了宋代的心學“理論,并以自己的體悟不斷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血體系“,其中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思想核心,影響古今內(nèi)外無數(shù)人,甚至間接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成為經(jīng)濟騰飛時期韓國的精神范本……曾國藩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而我認為,在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傳習錄》對于國家政治建設(shè)現(xiàn)代化、推動文化強國戰(zhàn)略以及優(yōu)化社會建設(shè)布局都有著重要意義。

          《傳習錄》中有一句話叫做名正言順,一舉而可為正于天下“,王陽明在這里表明了他自己的觀點:名分正當,言辭才合于道理。名分合宜,國家就平治。

          名分不正,國家就混亂。我認為這里的名分“二字,在今天可以改為法治“,我們要建設(shè)法治國家,各項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要合情合理、有據(jù)可依、覆蓋全面,這樣才能讓社會運行更加順暢,國家更有權(quán)威,百業(yè)興盛,政通人和。而我想我們修改憲法的目的,也正是為了適應(yīng)新時代新形勢,契合時代潮流。另一方面,《傳習錄》中的致良知“對于保障政治清明、生態(tài)良好也有很大作用:如果每位官員都本著良知而言行,按照良知要求自身、開展政務(wù),那么必然能做到拒腐防變,更能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wù),就如古語所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患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爸灰總公務(wù)人員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國家治理何愁得不到進步。

          《傳習錄》還告訴了我們一些在社會治理方面的一些智慧。每個時代的背景都不一樣,社會的'主要矛盾也不相同。社會的治理核心方向是解決當前最重要的矛盾,例如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就是社會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需求所產(chǎn)生的矛盾,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社會才能不斷前進。在解決矛盾過程中,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不斷地摸索中獲得經(jīng)驗,進而深化為理論,指引我們前進。

          《傳習錄》在文化塑造方面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上每一個個體其實都是國家、民族的一個文化因子,如果每個人有思想、有文化、有智慧、有勇氣,那么民族就有希望。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國家倡導正能量,社會和諧是大家都愿意看……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相關(guān)文章:

        《傳習錄》讀書筆記12-02

        讀《傳習錄》有感06-18

        傳習錄讀后感03-09

        《傳習錄》讀后感05-01

        讀大學心得體會03-11

        親子共讀的心得體會04-24

        讀愛的教育心得體會04-25

        讀《駱駝祥子》心得體會06-01

        讀《平凡的世界》心得體會06-09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福利,精品中文无码一区二区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