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教學資源>說課稿>小學科學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
        更新時間:2024-05-10 16:31:56
        • 相關推薦
        蘇教版小學科學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教版小學科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教版小學科學說課稿1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內(nèi)容。此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jīng)常接觸到此類的內(nèi)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這些都為這節(jié)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些又是學習的有利因素。

          依據(jù)新課標,結合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shù)線段,能用直尺畫出不定長的線段。

          2、使學生經(jīng)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征,學會畫線段。

          教學難點:畫線段、數(shù)線段。

          教具準備:課件、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學具準備: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課堂教學主要采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引導發(fā)現(xiàn)、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特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六個部分:

          啟發(fā)學生思考:小明從學校回家,走那條路最近?為什么?

          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條路因為直,所以近。使學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情境中滲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為后續(xù)學習打下基礎。

          這個流程分三個層次教學。

          首先是直觀感知:請學生把桌上的棉線拉直,觀察棉線的形狀。

          第二層次,通過講解和變式練習,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講解:像剛才的那條路,和我們兩手之間的這樣直直的一段線就是線段。手捏住的棉線的兩頭,在數(shù)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

          改變棉線的方向和形狀:這樣是線段嗎?為什么?

          通過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握線段的本質特征。

          第三個層次:回歸具體,找線段。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通過曲直對比和變曲為直,使學生經(jīng)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通過感知實物,再由抽象回到具體,學生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從而對線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認識。

          首先,出示長方形紙片,激勵學生:你能折出一條線段嗎?

          啟發(fā)學生思考,有多少種不同的折法?

          讓學生先獨立動手折一折,再小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個組的折法多。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通過比較不同折痕,引導學生認識到線段有長有短;通過小組比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折出的線段有很多條,適當滲透無限的概念。

          畫線段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分三步教學:

          第一步,先讓學生運用剛剛獲得的對線段的認識,嘗試畫線段。

          在此基礎上,給出兩個方面的議題,學生分小組討論:

          第一個議題:你是用什么工具畫的?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畫線段最多?

          第二個議題:你是怎么畫的,畫線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學生畫線段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缺少端點,線段不直。針對錯誤進行評講。

          這里的難點是,二年級的孩子,雙手協(xié)調(diào)能力還不太強,常常因為左手尺子沒壓緊,右手握筆用力太大,導致尺子移動,線段不直。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畫圖方法。

          第二步,總結畫法。針對孩子畫圖的難點,我自編了一首兒歌:左手壓尺用點力,右手握筆輕輕移,畫上端點別忘記。

          第三步,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再畫線段,進一步體驗線段的畫法。

          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基本練習和拓展練習。

         。ㄒ唬┗揪毩暎

          第一題:連一連

          先后出示兩個點,三個點,問:你能畫出幾條線段?

          第二題:數(shù)一數(shù)

          課件出示:下面的圖形分別由幾條線段圍成?基礎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統(tǒng)計錯誤人數(shù)和錯誤原因,并集體訂正。

         。ǘ┩卣咕毩暎

          出示四個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點,問:每兩點畫一條線段,可以畫幾條呢?

          學生先在書上獨立試畫,再展示做好的作業(yè),學生互評。在學生互評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講評。

          教師主要講解兩種畫線段的方法,在講解中配合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種畫法,分類畫線段:先順次連接四點圍成四邊形,再完成四邊形里面的線段。

          第二種畫法,先畫出過一個點的所有三條線段,再畫出過第二個點兩條線段,再畫出最后一條線段。向學生滲透有序思想,為高年級進一步學習排列組合的知識做好鋪墊。

          1、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2、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么疑問嗎?

          3、自我評價:這節(jié)課學得怎樣,用什么方法學習,印象最深的內(nèi)容是什么?

        蘇教版小學科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晝夜交替的解釋》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單元中的第三課。它既是對前面《世界各地同一時刻的時間不一樣》的深入研究,也是為后面進一步學習太陽、地球的運動打下鋪墊。

          該教材共2頁,編排思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什么地球上晝夜會不斷地交替呢?教材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比較接近真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思考幾種可能的解釋,并對這些解釋一一進行分析和研究。第二部分:用模擬實驗來檢驗每一種假設。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可以用地球儀代表地球,用手電筒代表太陽。對每一個假設進行小組實驗。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僦笇W生通過模擬實驗尋找產(chǎn)生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多種可能情況,培養(yǎng)學生進行模擬實驗的能力。。

         、谧寣W生體驗“假設——實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

         、圩寣W生在實驗中學會觀察、實驗、交流、傾聽。

          情感態(tài)度目標:

         、僮寣W生知道對于一個現(xiàn)象我們可以有多種解釋。

         、谧寣W生了解要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證據(jù)才能更接近真理。

         、墼诨顒又校w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fā)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芘囵B(yǎng)學生實事求是、認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合乎邏輯的推理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對晝夜交替的原因作出推測,并能用實驗方法進行模擬。

          難點:要求學生對每種假設進行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現(xiàn)象會不會出現(xiàn)。

          二、說教學對象

          五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實驗很感興趣,而且對晝夜交替現(xiàn)象已經(jīng)有了一些知識基礎,他們還有一些生活經(jīng)驗,對于晝夜交替也有一定的聯(lián)想。但解釋晝夜交替現(xiàn)象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級的學生還沒有足夠的知識積淀和空間想象能力,因此我們讓學生獨立去經(jīng)歷這個解釋過程是有很大的難度的,所以我們把本課的目標定位在讓學生明白在證據(jù)信息有限的情況下對于一個現(xiàn)象我們可以有多種解釋,只有當我們掌握的證據(jù)和信息越多的時候,我們的解釋才越接近真理。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方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對晝夜交替的現(xiàn)象進行觀察、研討、推測假設、驗證,以進一步研究晝夜交替產(chǎn)生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guī)律的本領。為了能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實驗法、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觀察法、假設法、模擬實驗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假設——實驗——得出結論”的途徑對晝夜交替現(xiàn)象進行解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yǎng)技能技巧。

          本課我主要采用的教學手段是實物。根據(jù)教材實際情況,我沒有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而主要利用實物進行模擬實驗。如:地球儀、手電筒等。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引入新課,大約需要4分鐘。首先,通過老師談話引入課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晝夜”。知道“晝夜”是什么意思嗎?“晝夜”是按怎樣的規(guī)律出現(xiàn)的呢?學生思考、交流,然后老師提出問題:晝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晝夜交替的原因,從而老師了解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第二大部分是新授課部分,大約需要33分鐘。這一部分主要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老師講述古代科學家對“晝夜交替”的解釋,學生傾聽,思考、觀看演示實驗,引導學生進入古代科學家思考的'情境。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需要4分鐘。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做相對運動的游戲。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需要10分鐘。老師請同學甲上來模擬地球不動,同學乙模擬太陽繞著同學甲轉。問同學甲:看到乙(太陽)在你視線內(nèi)怎么出現(xiàn)和消失的?然后向全體同學拋出問題:還有沒有別的方法也可以看到這個現(xiàn)象?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到講臺上演示。最后老師小結:古代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看到“晝夜交替”現(xiàn)象也可能由于其他運動方式形成的,于是科學家們也提出了很多種假設,大家想想你能找到幾種呢?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從而讓學生感受相對運動,對“晝夜交替只是太陽繞地球轉”提出質疑。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模擬“晝夜交替”實驗,發(fā)現(xiàn)多種情況。

          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需要17分鐘。通過同學們的思考和討論,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老師要求學生自己來模擬實驗,看看你們還能找到幾種太陽、地球的運動方式,也可以出現(xiàn)晝夜交替的現(xiàn)象。并提出實驗要求,然后學生分組實驗,觀察并記錄。最后小組匯報研究結果。從而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發(fā)現(xiàn)晝夜交替的多種解釋。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分析拓展。這一環(huán)節(jié)大約需要2分鐘。對于晝夜交替這一現(xiàn)象我們現(xiàn)在產(chǎn)生了這么多種可能的解釋,科學家們在遇到一個現(xiàn)象的時候往往也會提出多種解釋。哪種情況才是對晝夜交替正確的解釋呢?這幾種解釋中最多只有一種是正確的,但僅僅靠今天的模擬實驗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從而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第三大部分是學習小結,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大約需要3分鐘。首先請學生談談今天這節(jié)課的收獲,然后老師小結。為以后幾課學習地球、太陽的運動打下鋪墊。

          五、說練習設計、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本課的練習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課后查閱有關資料,進一步完善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解釋。

          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晝夜交替的解釋

          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

          →多種解釋→尋找更多證據(jù)→得出正確解釋釋

          太陽不動,地球自轉;

          太陽不動,地球繞著太陽轉并自轉;

          太陽不動,地球繞著太陽轉;

          ……

          六、說教學評價: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課程評價,所以評價時,我不是過于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而是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jīng)驗與教訓。本節(jié)課的評價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假設推測”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組織探究活動,模擬實驗”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采取小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實驗所作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學會發(fā)現(xiàn)自我、欣賞別人。

          七、說教學效果:

          本課設計我曾經(jīng)在五年級4個班進行教學,效果很好,特別是在探究活動中學生思維火花的閃現(xiàn),令我欣慰:

          1、學生足夠的活動時空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根本保證。如:在“學生自己推測假設晝夜交替的原因”時,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全班進行交流,學生積極調(diào)動自己的思維,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學生模擬晝夜交替的實驗”時,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盡情的動手、動腦,學生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模擬晝夜交替。我想,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探究就無法落到實處,更沒有發(fā)展思維的空間。

          2、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節(jié)課中,我并沒有生搬硬套的給學生灌輸“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這樣的知識。而是讓學生經(jīng)歷“推測假設——實驗——得出結論”這樣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尋找“晝夜交替的原因”,就遠勝過老師講解十倍甚至百倍。雖然在這節(jié)課中,我們并沒有知識點的傳授,但教給了學生尋求科學真理的方法。

          回放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中時,給科學教學活動帶來的無限生機,更可以感受到小組合作在解決問題中的巨大作用。也許,這就是科學課程的魅力!

        蘇教版小學科學說課稿3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比”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五單元的起始課,是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之一。教材密切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學習經(jīng)驗,設置了多種情境圖。通過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shù)相比的知識得以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識比”這部分知識內(nèi)容學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經(jīng)驗。針對知識內(nèi)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學生有效學習。

          二、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jù)教材特點及學情分析,結合數(shù)學教學“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時目標確定如下:

         。1)經(jīng)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理解比與除法、分數(shù)的關系。

         。3)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shù)、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活動過程與安排。

          教學伊時,以落實第1個目標,教材中學生非常熟悉的實物圖為例,引出比的概念。在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后,我引導學生認識表示兩個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還可以用“比”的形式,在講練結合中,引導學生學習比的讀寫;并通過自學,讓學生認識比的各部分的名稱!霸囈辉嚒钡慕虒W先讓學生說一說四個“比”的具體意義;通過交流,讓學生說出把每種溶液里洗潔液看作1份時水的份數(shù)。引導學生討論每種溶液里洗潔液與水體積之間關系的其他表示方法,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比與除法、分數(shù)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加深對比的意義的認識。

          接著利用教材里生活中行程問題為例,引導學生填表后說明還可以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啟發(fā)學生觀察分析已認識的比進而組織學生討論:“兩個數(shù)的比又表示什么?”這一問題,使學生認識上面的例子都是通過比來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對比的認識,從而正確描述比的意義及比值的概念,促使學生把比的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

          例2后面“試一試”與“練一練”的第3題整合在一起,學生完成填空后,組織學生討論: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分別相當于除法和分數(shù)的什么?并通過自學“試一試”后面一段話發(fā)現(xiàn)兩個數(shù)的比也可以寫成不同形式,但仍讀作比,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系。最后討論“比的后項可以是0嗎”這一問題時穿插數(shù)學中的比與體育比賽中引用比寫法的區(qū)別。使學生對比的認識更加透徹。在上述過程中,用討論與交流的方式對比與除法和分數(shù)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對比,加強了知識間的聯(lián)系。

          鞏固練習我安排了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完成練一練1、2題,練習十三1—4題,目的在于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第二環(huán)節(jié)對本課新知進行了相應拓展。首先讓學生從身邊找比,課件呈現(xiàn)人體中有趣的比及一組圖片,國旗、國畫、建筑圖。結合“黃金比”使學生認識到按照每種規(guī)格做的國旗,長和寬的比都是3:2,這樣看起來是最美麗的,梅花圖、建筑圖的呈現(xiàn),讓學生感受黃金比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使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中“比”的魅力,同時也使健康、愛國等教育在數(shù)學中得到有效滲透。

        蘇教版小學科學說課稿4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的《露和霜》。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這八個方面展開說課。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露和霜》是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4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的第2課。本課承接第一課云和霧的認識與探究,介紹了另外兩種天氣現(xiàn)象一一露和霜。將這兩種天氣現(xiàn)象放在一起也是因為其形成條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氣受冷凝結并附著在草木或其他物體上,只是一個呈現(xiàn)液態(tài),是小水滴,一個呈現(xiàn)固態(tài),是小冰晶。教學內(nèi)容包括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察比較露和霜的不同,整體感知它們在形態(tài)及形成條件上的差異,這屬于經(jīng)驗層面的認知。第二個活動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擬露和霜的形成過程,兩個實驗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種對比,兩者的形成條件差異主要是溫度不同。這是本課動手實踐的主體活動,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能力。第三個活動是閱讀二十四節(jié)氣之白露、霜降。這兩個節(jié)氣正好與所學的內(nèi)容緊密相關,意在讓學生關注生活,關注更多與節(jié)氣相關的天氣現(xiàn)象,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

          二、學情分析

          生活經(jīng)驗以及科普知識的閱讀,讓孩子有了前概念,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小水珠。對于南方的學生來說,比較困難的是成霜原因分析。南方很難在自然環(huán)境下觀察到結霜現(xiàn)象,學生對結霜沒有足夠的感性認知。北方的學生,有豐富的體驗,比較完成成霜概念的建構。學生在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冷和熱》,第四節(jié)課《水遇冷以后》,研究過"水蒸氣遇冷以后的變化"和"水結冰前后溫度和體積的變化",對于水的三態(tài)變化,有了一定的科學認知基礎。在""研究水結冰前后溫度和體積的變化"這個實驗當中,學生經(jīng)歷了"加鹽"降溫制冰,學生有了經(jīng)驗,這堂課就能聯(lián)想到"加鹽"。假如學生沒做過這個實驗,可能全班沒有一個人講的出來。所以,四年級的時候,"水結冰"實驗,是必須做的。

          三、說教學目標

          1、比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和霜也是常見的天氣現(xiàn)象;

          2、通過做模擬露和霜的實驗,解釋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對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充滿好奇,能根據(jù)已知經(jīng)驗或知識進行猜,設計模擬實驗進行驗證;

          4、閱讀相關資料,了解二十四節(jié)氣中與天氣現(xiàn)象相關的節(jié)氣,知道天氣與人們生活生產(chǎn)息息相關。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做露和霜的模擬實驗,解釋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

          做造霜的實驗。

          五、說教學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基于本節(jié)課的特點:我采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順序,重點運用探究式、互動式的方法去教學,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概念的一個系統(tǒng)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學法,首先是根據(jù)目標去創(chuàng)設疑問,再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操作實驗,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歸納總結。設疑—觀察(實驗)—思考—總結—應用。

          2、而互動式教學法體現(xiàn)在整節(jié)課堂中,例如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和回答,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有教師的指導、答疑等。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信息”交流,會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師及時得到反饋,改進教學方法。

          3、本節(jié)課還采用了復習、歸納、閱讀、講解、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提高學生的素質。理論性的知識:聯(lián)系實際→進行思考→實驗探究→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聯(lián)系實際→發(fā)揮想象→提高興趣。

          我們常說:“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我們知道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盡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yǎng)學生學會通過實驗、觀察獲取相關知識,并得出科學結論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以實際生活的經(jīng)驗和對教材的閱讀,從中歸納出,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3、利用學生分組實驗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chuàng)新,在交流中發(fā)展,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合作學習的作用。

          六、說教學過程

          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談話導入,引發(fā)思考。

          1、談話: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自然界中的云和霧,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這又是哪種自然現(xiàn)象呢?(出示圖片,板書:霜)

          2、追問:在生活中,你們見過霜嗎?在哪里見過?大概出現(xiàn)在什么季節(jié)?

          3、學生回答。

          環(huán)節(jié)二、了解霜的形成原因。

          1、過渡:大家的生活經(jīng)驗挺豐富,那你們有沒有想過霜是怎樣形成的呢?

          2、學生推測,小組交流、匯報。

          3、提問:怎樣來驗證我們的猜測呢?可以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大家的猜測,怎么做呢?請看大屏幕。(播放微視頻)

          4、提問:看懂了嗎?有問題嗎?(溫度計不拿出)

          5、追問:還有哪些注意點?

          6、分組實驗。

          7、談話:哪個小組來說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學生匯報交流。

          8、談話:看來大家都測到了0℃以下,而且杯子外面都結成了一層小冰晶。

          這個小冰晶是怎么形成的?小結:水蒸氣遇到溫度低于0℃的物體就形成了小冰晶。

          9、提問:那么自然界中的霜也是這樣形成的嗎?請看大屏幕。

          10、談話:現(xiàn)在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霜在大自然中是怎樣形成的?

          11、小結:在天氣晴朗的夜晚,當氣溫急劇降到零度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氣會在物體表面凝結成冰晶,這就是霜。板書水蒸氣遇冷凝結0攝氏度以下冰晶那么在剛才的模擬實驗中,我們用上濕抹布其實為了獲得更多的水蒸氣,冰冷的.金屬罐相當于大自然里面一些冷的物體。

          環(huán)節(jié)三、了解露的形成原因。

          1、談話:除了霜,還有另外一種現(xiàn)象,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播放視頻。

          2、板書:露。

          3、提問:大家發(fā)現(xiàn)露珠有什么特點?你能描述一下露是什么樣的嗎?

          4、學生回答。

          5、提問:根據(jù)霜的形成,我們能推測露的形成過程嗎?

          6、小組討論、匯報。

          7、談話:大家都很善于思考,老師也嘗試做了一個露的模擬實驗,誰愿意到前面來仔細觀察一下?

          8、小結:在天氣晴朗的夜晚,當氣溫急劇下降,接近地表的水蒸氣會在物體表面凝結成水滴,這就是露。板書:0攝氏度以上水滴

          9、提問:那么,露和霜在形成過程中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呢?(手拿兩個金屬罐,對比觀察)我們利用維恩圖進行比較。

          10、學生討論、完成記錄單二、上臺匯報,追問:你們小組同意他們的說法嗎?

          11、小結:露和霜形成的相同點是:溫度下降(遇冷),需要大量的水蒸氣。它們的不同點是:開始結霜的溫度(霜點)更低,在0℃以下,露形成的溫度(露點)在0℃以上;露是從氣態(tài)到液態(tài)的變化,霜是從氣態(tài)到固態(tài)的變化。

          環(huán)節(jié)四、拓展與應用。

          1、談話:今天,大家都能積極動腦,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認識了露和霜以及

          它們的形成原因。其實,古時候人們就已經(jīng)對露和霜這兩種天氣現(xiàn)象展開了研究,并且發(fā)現(xiàn)它們對我們的生活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播放視頻。

          3、總結:通過視頻我們了解了“白露”和“霜降”這兩種節(jié)氣對人們生活以及動植物的影響。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繼續(xù)了解相關內(nèi)容,并把你的發(fā)現(xiàn)與大家進行分享。

          七、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露和霜遇

          水冷0℃以下冰晶霜

          蒸凝氣結0℃以上水滴露

          八、教學反思:

          通過簡單的模擬實驗,將在自然界夜晚發(fā)生的事情直觀地在學生面前呈現(xiàn)出來,有利于學生推導出自然界露和霜的形成過程,直觀形象。學生在模擬實驗的過程當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產(chǎn)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根據(jù)霜的形成推測露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問題既推出了新問題,又給學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知識基礎,還蘊含著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比較露和霜的狀態(tài),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從而推斷出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凝結成的小水滴,學生的思維經(jīng)歷了回憶、對比、推理、抽象的過程,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維恩圖是一種分析、比較信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記錄下他們的觀察、比較的結果,兩個圓可以呈現(xiàn)不同的信息,將科學現(xiàn)象和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融合到一起。比較不僅僅是一種能力,還更是一種方法,要能夠運用比較發(fā)現(xiàn)自然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與變化。二十四節(jié)氣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里面很多節(jié)氣的命名與天氣現(xiàn)象有關,如小雪、大雪,小寒、大寒,這是很好的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教育題材。

        蘇教版小學科學說課稿5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18課《特殊的葬禮》是一篇有關環(huán)保的記敘文。作者描寫了巴西著名景觀塞特凱達斯瀑布由雄偉壯觀到日漸枯竭的過程以及人們失望、震驚、痛心、反思的表現(xiàn),說明環(huán)境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愛護我們共同生存的家園——地球。

          知識技能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教給學生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課題質疑,引發(fā)學生初讀探究,了解課文大意。

          2、引導學生通過情境探究、對比探究、語言探究等法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情感。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寫一篇演說辭。

          3、課外拓展,引導學生查閱圖書搜集關于我國河流湖泊的現(xiàn)狀,制訂保護措施。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提高探究閱讀能力。

          2、理解大瀑布消失的原因和舉行葬禮的意義,激發(fā)學生情感,樹立保護環(huán)境的強烈責任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說教法、學法]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边@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的設計質疑釋疑,通過朗讀引導,鼓勵學生在自讀感悟、情感體驗中,領悟內(nèi)容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質疑問難,引發(fā)互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例如,課始,預設了這樣的幾個問題:課題中的關鍵詞是什么?課文哪幾個自然段直接寫了這次特殊的葬禮?這次葬禮特殊在哪里?通過這種設問,讓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使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模仿著提問。在教學課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時,嘗試著讓學生質疑!霸谛〗M討論時,大家有什么疑問嗎?”讓學生學會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二、小組合作,生生互動。

          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課堂上進行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乃至思想、情感的交流,是用互相討論的方式進行的。例如,在學習課文直接寫“特殊的葬禮”的部分(第一、七、八自然段)時,設計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讀文、看圖,在組內(nèi)交流讀懂了什么,提出疑問,全班交流合作學習。這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暢所欲言”思維環(huán)境,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闡明自己的觀點,張揚自己的個性,從中獲得更多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結果,也有利于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創(chuàng)設情境,人境互動。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通過展開想象,比較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現(xiàn)在的不同情形,體會到環(huán)境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在教學時,利用媒體創(chuàng)設兩個截然不同的情境。利用直觀動感的畫面,背景音樂的渲染,讓學生感受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雄偉壯觀,幾年后到逐漸枯竭,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波瀾,而且也很巧妙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入所學內(nèi)容打下很好的感情基礎。另外,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充分發(fā)動學生查閱資料,開掘這些學習資源,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程序]

          一、交流課前資料,導入新課。

          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所了解的瀑布是什么樣子的,怎么形成的。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下面學習課文埋下伏筆。

          揭示課題后,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疑問:為什么說這是一個特殊的葬禮?葬禮是為誰舉行的?舉行這個葬禮的目的、意義是什么?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自由的輕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本。

          學生初讀課文,逐步做到正確、流利,學會生字詞,了解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理清文章的結構,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

         。ㄩ喿x教學要以讀為本,讀中識字,讀中整體感悟、通過讀內(nèi)化語言。正確流利地朗讀是做到有感情朗讀的基礎。)。

          三、細讀課文的2—6自然段,體驗大瀑布的不幸。

          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領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通過有層次的讀中感悟,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比較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不同情形,體會到破壞環(huán)境給大自然與人類帶來的嚴重危害,從而感悟到“保護環(huán)境、愛護地球”的重要性。

          要求:

          將找出的詞語反復朗讀,感受塞特凱達斯瀑布今昔變化之大。

          交流閱讀體會。

          1、你是從哪些詞語感受到塞特凱達斯瀑布曾經(jīng)的雄偉壯觀的?

          2、你能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大瀑布的雄偉壯觀嗎?

          a、自由練習。

          b、互讀互評。

          c、指名朗讀,評議。

          d、引讀。

          3、可現(xiàn)在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有是怎樣的呢?

          文中有一句話生動而又形象地寫出了大瀑布現(xiàn)在的摸樣。請找出來,讀一讀。

          多媒體出示:

          它在群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著最后的消亡。

          a、作者把逐漸枯竭的瀑布比作什么?

          b、若是看到這樣一位老人,你會產(chǎn)生怎樣的感慨?

          c、認真品讀,讀出感受。

          4、再次品讀課文第三、五兩個自然段,進一步感受大瀑布昔日的雄壯氣勢和如今的無奈。

          a、多媒體展示大瀑布昔日的雄壯氣勢和如今的無奈的背景。

          b、男女生分讀。

          5、小結。

          (朗讀指導必須讓學生理解文本,做到循序漸進,這樣才能讓朗讀達到最優(yōu)化。學生在讀中才能感悟到“保護環(huán)境、愛護地球”的重要性。)。

          自由讀第四自然段。

          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由盛到衰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感悟出“浪費水資源”、“亂砍濫伐”,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

          再此基礎上多媒體出示中國環(huán)保狀況的資料,讓學生快速地默讀。

          (新課標指出: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四、讀寫結合,直抒胸臆。

          面對曾經(jīng)給巴西人民帶來驕傲和快樂的瀑布,如今卻面臨即將完全消亡的命運,作為一名國家的總統(tǒng),在葬禮上你會發(fā)表怎樣的演講呢?請同學們拿出你的筆來,先寫一寫,再說一說,適當用上書上的語句。

          五、課堂小結,升華主題。

         。ㄟ@樣使得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

          板書設計:

          特殊的葬禮。

          過去:雄偉壯觀瀑布保護環(huán)境。

          現(xiàn)在:逐漸枯竭。

        蘇教版小學科學說課稿6

          (一)上下銜接,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jié)課中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在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之后,以提問“太陽直射點是否固定?移動的太陽直射點會形成怎樣的自然現(xiàn)象?”來引出白天黑夜現(xiàn)象,進一步描述為“晝夜現(xiàn)象”,以日復一日白天黑夜往復交替的事實規(guī)律,從而引出晝夜交替現(xiàn)象。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關系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首先要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白天和黑夜的區(qū)別是什么?),在學生回答出“光”之后,我們就能得出“太陽是地球有晝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繼續(xù)提問“靜止的太陽或地球還會造成晝夜現(xiàn)象嗎?”,開始引導學生進行假設①地球不動,太陽繞著地球轉;②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③地球自轉;④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猜測是科學課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以前學生對晝夜交替現(xiàn)象肯定有些許了解,也就讓學生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為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習慣和方法做好指導。

          在讓學生小組討論,假設,推導之后,讓學生來公布討論結果。我會表揚學生的活躍思維并且總結,明確晝夜交替現(xiàn)象是由太陽和地球雙方的特性決定的。通過地球儀來演示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現(xiàn)象。再指出相對于靜態(tài)的晝夜現(xiàn)象,晝夜交替則是動態(tài)的,讓學生明確晝夜交替是在晝夜現(xiàn)象的而基礎上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自然現(xiàn)象。

          2.步步引導,合理過度

          在上面知道了晝夜交替的原因,通過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晝夜交替現(xiàn)象我們可以得出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這里的一日是指太陽日(24小時),在這里要強調(diào)我們的研究對象為地球和太陽,是以太陽作為參考點,所以周期為一個太陽日。

          再指出晝夜交替影響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3.圖文結合,突破難點

          讓學生觀察教學掛圖,指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昏線(圈),在這里學生可以通過教學掛圖形象直觀的出分界線在空間上表現(xiàn)為一個圈。再指出,晨昏線由晨線和昏線構成的,通過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黃昏日落的自然下現(xiàn)象引導出晨昏線的判讀方法,即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jīng)過的分界線是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jīng)過的分界線為昏線。在這里要強調(diào)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這個前提條件。接下來,通過教學掛圖來分析晨昏線的特征,針對晨昏線是過地心的大圓的這個特點,以赤道為例補充說明球體上大圓的知識點。在特點中重點強調(diào)晨昏線平分赤道,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六點,昏線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為十八點,并指出這點在以后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對于太陽光線垂直于晨昏線,以及將經(jīng)過的緯線分割為晝弧和夜弧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即可得出,作簡要解釋即可。

          4.課后問題

          地球上的晝夜交替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那么地球的衛(wèi)星——月亮上的晝夜交替是怎樣的呢?它與地球晝夜交替的差別又在哪里?相關知識請同學們在課后去了解。

          板書設計

          晝夜交替

          一、晝夜現(xiàn)象 四、晨昏線

          二、交替原因 1.構成

          三、交替周期 2.特點

        蘇教版小學科學說課稿7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熱傳遞》的《熱對流》。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這八個方面展開說課。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本課著重探究的是液體和氣體的熱傳遞方式一一對流。液體或氣體中較熱部分和較冷部分之間通過循環(huán)流動使溫度黃干均如的過程叫對流,即流體(氣體或液體)通過目身各削分的宏觀流動實現(xiàn)熱量傳遞的過程。對流產(chǎn)生的原因在干物質的熱脹冷縮,流體受熱后體和變大,質量不變,密度變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浮起,溫度低的流體密度較大,向下流動。教學內(nèi)容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復習導入,讓學生用上節(jié)課熱傳導的原理來分析熱在水中是如何傳遞的,引發(fā)學生思維沖突,聚焦對流現(xiàn)象。第二部分是探究熱在水中是怎樣傳遞的。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熱,水升溫后觀察木屑在水中的運動方式,借助木眉的運動方向推測液體的流動方向,經(jīng)過分析初步建立熱對流的概念。第三部分是探究熱在空氣中是怎樣傳遞的,在空氣中點燃一支香,用玻離罩倒扣住,觀察香冒出的煙是怎樣流動的,進一先完善流體通過熱對流傳遞熱量。第四部分是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熱對流現(xiàn)象和拓展活動,制作一個走馬燈并嘗試解釋原理。

          二、學情分析

          學生上一節(jié)課完成了熱傳導內(nèi)容的學習,明白了熱總是從高溫處傳向低溫處,熱量在物體內(nèi)部或兩個物體之間會以傳導的形式傳遞。由上節(jié)課的學習經(jīng)驗,學生會覺得液體和氣體也會是通過傳導的方式傳遞熱量。這是學習熱對流這種熱傳遞方式的一個障礙,學生在以前學過固體和液體及氣體的性質,知道液體和氣體能夠流動,是液體和氣體區(qū)別于固體的重要特性,這為學生解釋液體和氣體在傳遞熱的過程中可能發(fā)生流動奠定了基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注意到開鍋后熱氣向上流動、打開冰箱門冷空氣會向下流向腳面的現(xiàn)象,但他們往往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熱傳遞的方式,而僅僅是熱的物體和冷的物體運動了,不知道它們在運動的過程中傳遞了熱量;同時,他們1注意到的現(xiàn)象是一個局部,要么是上升,要么是下降,而沒有注意到或者說無法觀察到高溫流體上升會伴隨著低溫流體下降,低溫流體下降會伴隨著高溫流體上升。由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流體大多是均質的,加之發(fā)生熱對流時流體流動的速度較慢,學生較難觀察到其流動信況,因此。應該在流體中添加懸浮題粒,借助素;學題粒的運動情記判定流體的流動情況。借助加入附加介質,觀察物質的變化情況,是科學實驗中經(jīng)常用到的觀察方法,在教數(shù)學中應該滲透這種意識,以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液體和氣體受熱流動情況,認識到液體和氣體會通過對流的形式傳遞熱量,初步了熱傳導傳遞方式的特點。

          2、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熱對流現(xiàn)象。

          3、通過類比遷移,初步學習通過添加附加介質觀察物質變化的實驗方法,培養(yǎng)科學探究技能。

          4、在科學探究過程中,體驗到事物的變化是可以被觀察的,事物的內(nèi)部是有聯(lián)系的。

          5、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熱對流現(xiàn)象。

          6、通過類比遷移,初步學習通過添加附加介質觀察物質變化的實驗方法,培養(yǎng)科學探究技能。

          7、在科學探究過程中,體驗到事物的變化是可以被觀察的,事物的內(nèi)部是有聯(lián)系的。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熱在氣體和液體中傳遞的主要方式是熱對流。

          難點:做熱在水中和空氣中傳遞的實驗,從而理解對流現(xiàn)象。

          五、說教學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基于本節(jié)課的特點:我采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順序,重點運用探究式、互動式的方法去教學,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概念的一個系統(tǒng)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學法,首先是根據(jù)目標去創(chuàng)設疑問,再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操作實驗,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歸納總結。設疑—觀察(實驗)—思考—總結—應用。

          2、而互動式教學法體現(xiàn)在整節(jié)課堂中,例如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和回答,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有教師的指導、答疑等。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信息”交流,會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師及時得到反饋,改進教學方法。

          3、本節(jié)課還采用了復習、歸納、閱讀、講解、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提高學生的素質。理論性的知識:聯(lián)系實際→進行思考→實驗探究→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聯(lián)系實際→發(fā)揮想象→提高興趣。

          我們常說:“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我們知道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盡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yǎng)學生學會通過實驗、觀察獲取相關知識,并得出科學結論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以實際生活的經(jīng)驗和對教材的閱讀,從中歸納出,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3、利用學生分組實驗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chuàng)新,在交流中發(fā)展,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合作學習的作用。

          六、說教學過程

          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1、上一課,我們探究了熱在固體中是怎樣傳遞的,認識了熱傳導,知道熱傳導時,熱總是從溫度較高處傳到溫度較低處。那么,熱在液體和氣體中是怎樣傳遞的呢?

          2、教師出示一個盛滿水的水槽,再出示一個裝著紅色熱水的小瓶子,問:同學們,這是一個水槽,老師手上的是一個裝著紅色熱水的小瓶子,如果老師將這一小瓶紅色熱水放到這個水槽中會有什么現(xiàn)象呢?

          3、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討熱在液體和氣體中的傳遞。

          4板書課題:熱對流

          環(huán)節(jié)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研究熱在水中的傳遞

          1、教師引導:我們首先來研究熱在液體中是怎樣傳遞的。

          2、出示課本17頁下面的圖片,學生觀察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實驗資料,初步了解本次實驗所要探究的問題、所需的材料、實驗方法。

          全班交流

          3、實驗探究的問題:熱在水中是怎樣傳遞的?

          4、實驗材料:木頭屑子、燒杯、冷水、酒精燈、火柴、三腳架、石棉網(wǎng)等等。

          5、實驗方法:

          ①把木屑放入水中。

          ②用酒精燈給水加熱。

          ③觀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樣運動的。

          6、學生分小組按照實驗方法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實驗情況,并提醒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注意安全,小心燙手。

          全班交流

          7、指生說一說在這個實驗中,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預設:

          燒杯底部中間位置的木屑會上升,到達水面處會向四周擴散,然后沿著杯壁附近下降,到達杯底附近會再次聚向中間并上升,如此循環(huán)流動。

          8、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預設:水受熱之后會上升,遇冷會下降。

          活動二:研究熱在空氣中的傳遞

          1、教師引導:剛剛我們探討了熱在水中的傳遞,那么,熱在空氣中又是怎樣傳遞的呢?下面我們繼續(xù)通過實驗來探究。

          2、出示課本18頁熱在空氣中的傳遞實驗圖片,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實驗資料,了解本次實驗所要探究的問題以及實驗材料和實驗方法。

          全班交流

          3、實驗所要探究的問題:熱在空氣中是怎樣傳遞的?

          4、實驗材料:玻璃罩、線香、火柴等等。

          5、實驗方法:

         、俟潭ㄒ恢Ь香,點燃。

         、谟貌Aд值箍圩【香。

         、塾^察線香冒出的煙是怎樣飄動的。

          6、學生按照實驗方法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想一想實驗中得出的結論。

          全班交流

          7、指生說一說在這個實驗中你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

          預設:線香的煙會直立向上直到瓶底,然后四散向下,接近線香燃燒處時,又向上流動。

          8、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預設:空氣受熱之后會上升,遇冷會下降。

          9、實驗總結

         。1)剛剛我們分別做了熱在水中和空氣中是怎樣傳遞的實驗。從剛才兩個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個實驗現(xiàn)象有什么相同之處?

          預設:水中的木屑和空氣中的煙霧在受熱之后都是上升的。

          (2)這是為什么呢?這個現(xiàn)象又說明了什么?

         。3)初試課本18頁中間一段文字,學生認真讀一讀這段文字,了解熱的另一種傳遞方式——熱對流。認識到什么是熱對流現(xiàn)象?熱對流現(xiàn)象又有什么特點?

          全班交流

         。4)什么是熱對流?

          液體或氣體受熱上升,遇冷下降,循環(huán)流動,使冷熱液體或氣體相互混合,這種熱傳遞方式叫做熱對流。

         。5)熱對流現(xiàn)象有什么特點?

          熱對流時熱總是由溫度較高處傳到溫度較低處。

          (6)教師小結:不管是熱傳導還是熱對流,熱總是由溫度較高處傳到溫度較低處。

          活動三:制作簡易走馬燈

          1、教師引導:剛剛我們認識了熱對流現(xiàn)象,了解了什么是熱對流以及熱對流的特點,下面我們利用熱對流的原理來制作一個簡易的走馬燈。

          2、出示課本18頁下面的5幅圖片,學生觀察這5幅圖片,并讀一讀上面的文字,初步了解簡易走馬燈的制作材料以及制作方法。

          全班交流

          3、制作材料:兩個一次性紙杯、剪刀、蠟燭、火柴、一根細繩、牙簽、雙面膠等等。

          4、制作方法:

         、僭谝粋紙杯的側面開兩個口,將蠟燭固定在杯底。

          ②在另一個紙杯的側面開多個直角扇葉窗。

         、墼诒状┮桓毨K,用牙簽固定。

          ④將兩個紙杯口對口用雙面膠黏合。

         、蔹c燃蠟燭,手提細繩,走馬燈就轉起來了。

          5、學生分小組活動,制作簡易的走馬燈。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制作情況,并加以適當?shù)闹笇А?/p>

          6、全班交流,各小組展示本小組制作好的簡易的走馬燈,比較一下,看看哪一個小組的走馬燈做的美觀又大方。

          7、玩走馬燈的游戲

          教師引導:讓我們點燃走馬燈中的蠟燭,觀察這個簡易的走馬燈會有怎樣的變化?

          學生玩玩走馬燈的游戲,仔細觀察走馬燈的變化,預設:

          當點燃走馬燈中的蠟燭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簡易的走馬燈轉動起來了。

          8、為什么點燃蠟燭,走馬燈就會轉起來呢?請大家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走馬燈轉動的原因。

          預設:當我們點燃走馬燈中的蠟燭時,下面紙杯里的空氣被蠟燭加熱,熱空氣上升,推動扇葉,走馬燈就轉動了。

          活動四:生活中的熱對流現(xiàn)象

          1、教師引導:除了走馬燈之外,在我們?nèi)粘I钪幸泊嬖谥鵁釋α鳜F(xiàn)象,大家能舉舉例子嗎?

          預設:

          糧食倉庫中的對流現(xiàn)象。糧食倉庫都裝有天窗和地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倉庫內(nèi)的熱空氣上升后從天窗排出去,外面的冷空氣從地窗進來,這種冷熱空氣的`對流,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息,所以倉庫內(nèi)能保持恒溫,以免糧食受熱生蟲或者發(fā)霉變質。

          電冰箱中的對流現(xiàn)象。燒開水就是利用了水的對流。

          自然界中的風是依靠冷熱空氣的對流形成的。

          冬天暖氣片表面附近受熱空氣會向上流動。

          空調(diào)也是利用熱對流的原理。

          2、教師分別出示糧食倉庫、空調(diào)、自然界中的風、電冰箱等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進一步了解熱對流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環(huán)節(jié)三、課堂總結

          這一節(jié)課,我們初步認識了熱對流現(xiàn)象,知道了熱對流就是液體或氣體受熱上升,遇冷下降,循環(huán)流動,使冷熱液體或氣體相互混合的傳熱方式,熱對流時,熱總是由溫度較高處傳到溫度較低處,熱對流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有關熱對流的知識。

          七、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八、教學反思:

          《熱對流》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熱傳導》單元中的第二課,本課主要通過實驗觀察熱在氣體和液體中的傳遞特點,初步了解熱對流。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

          1、科學設計教學內(nèi)容的結構,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思維。

          學生上一節(jié)課學習了《熱傳導》的知識,明白了熱總是從溫度較高處傳向溫度較低處,熱在物體內(nèi)部或物體之間會以熱傳導的形式傳遞。由上節(jié)課的學習經(jīng)驗,學生會覺得液體和氣體也會是通過熱傳導的方式進行傳遞。這是學習熱對流這種熱傳遞方式的一個障礙。所以開課伊始我讓學生用熱傳導的原理來分析熱在水中是如何傳遞的,引發(fā)學生思維沖突,聚焦對流現(xiàn)象。然后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借助木屑觀察熱在水中是怎樣傳遞的。在得出結論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遷移,探究熱在空氣中又是怎樣傳遞的,繼而認識到流動的氣體和液體熱傳遞的主要方式都是對流。最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熱對流現(xiàn)象并且能夠作出解釋。

          2、注重實驗方法的訓練,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能力。

          我在課堂上沒有把熱對流的概念特點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回顧生活中借助水面落葉的運動判斷水的流動方向、速度,通過類比、遷移設計出觀察水受熱時的流動情況,培養(yǎng)實驗探究技能,在教學中,學生理解得很快,在實驗過程中也能夠基于實驗的要點進行觀察,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使用新型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提高了測量的效率和精度。

          在常規(guī)實驗中,觀察物體溫度的變化常采用酒精溫度計直接測量,或者時借助凡士林、蠟油等對溫度變化比較敏感材料的形態(tài)變化來間接觀察物體溫度的變化。在本課導入環(huán)節(jié)中要測量試管不同位置的溫度,使用酒精溫度計很不方便,測量精度會受到非測量點處溫度的影響。在教學中我使用了額溫槍的點測溫功能來進行測量,方便、快捷、精度高。同時在教學中也向學生滲透了在這個實驗中使用額溫槍的好處,使學生認識到測量時要考慮材料結構的影響,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有利于提高測量效率和精度。

          科技的發(fā)展使測量的工具、測量的手段多樣化,我在課堂上嘗試運用多種測量工具、測量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回顧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不足:

          1、對學生科學思維的訓練缺乏完整性。

          在教學中,由于擔心學生的思維水平不夠,在對比、分析、推理、總結的過程中,我多采用教師問一句、學生答一句的形式,這種簡單的啟發(fā)雖然降低了思維的難度,但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強,打斷了學生思維的連貫性,使學生的思維變得瑣碎,思維的自主性、完整性不足。發(fā)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信心二是沒有設計一個有結構的、完整的問題組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我知道這樣做的重要性,但是我這種設計的能力還有差距,有待于進一步學習、提高。

          2、在拓展應用階段忽視了學生對熱對流概念完整的認識。

          在課快結束時,舉出的熱對流在生活中的例子“熱鍋熱氣向上、雪糕冷氣下降”,這兩個現(xiàn)象并不是完整的熱對流現(xiàn)象,只是熱對流現(xiàn)象是一個局部,這兩種現(xiàn)象只能明確表明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還不足以說明熱對流,忽視了引導學生分析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tǒng)中熱對流的完整過程。這個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時間所剩不多,另一方面是我在課前對熱對流概念的完整性重視不夠。

        蘇教版小學科學說課稿8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常見的力》的《浮力》。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這八個方面展開說課。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本課是《力》這一單元的最后一課,也是最難的一課。在地位上,本課和前面三節(jié)課是并列狀態(tài),沒有明顯的遞進關系。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揭示概念,感知浮力。包含兩個活動∶活動一,觀察物體的沉浮狀態(tài),引出浮力概念;活動二,根據(jù)測力計的變化發(fā)現(xiàn)沉下去的物體也受到浮力。這一部分是認知層面。第二部分,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狀態(tài)的因素。出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品,讓學生先預測他們的沉浮狀況,在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提出一些可能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在通過改變小球的質量,發(fā)現(xiàn)質量大的往下沉,質量小的往上浮,從而得出相同大小下,質量影響物體沉浮這一結論。第三部分,先讓學生綜合應用。利用之前學過的知識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tài),為實踐層面。

          二、學情分析

          通過本單元《力與運動》、《彈力》、《摩擦力》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認識力的方法,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到彈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影響力大小的因素。學生已經(jīng)具備的這些能力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正確認識浮力,引導學生探究影響物體浮力大小的因素。四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在實驗前要適當引導學生關注實驗過程的設計和實驗要點,實驗中要仔細觀察和及時地記錄,為高年級的實驗設計與探究做好準備。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四年級的學生對周圍的事物仍然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但也逐步對一些問題有理性的認識。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適當引導學生理性思維的發(fā)展,讓學生能通過推理發(fā)現(xiàn)事物背后的規(guī)律。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感受浮力,說出浮力的定義,并發(fā)現(xiàn)在水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觀察不同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并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提出影響物體沉浮的各種因素。

          3.能通過觀察、對比、實驗等方式,發(fā)現(xiàn)物體體積相同,質量越小,越往上;質量越大,越往下沉。質量相同,體積越大,越往上浮,體積越小,越往下沉。意識到控制變量進行實驗的重要性。

          4.意識到自己獨立思考和與他人交流都是學習的好方法。

          5.能運用所學方法,判斷具體情境中是如何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tài)的。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說出浮力的定義并認識到放入水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說出浮力的定義并認識到放入水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發(fā)現(xiàn)質量、體積影響物體的沉浮,體會控制變量的重要性。

          五、說教學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基于本節(jié)課的特點:我采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順序,重點運用探究式、互動式的方法去教學,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概念的一個系統(tǒng)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學法,首先是根據(jù)目標去創(chuàng)設疑問,再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操作實驗,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歸納總結。設疑—觀察(實驗)—思考—總結—應用。

          2、而互動式教學法體現(xiàn)在整節(jié)課堂中,例如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和回答,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有教師的指導、答疑等。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信息”交流,會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師及時得到反饋,改進教學方法。

          3、本節(jié)課還采用了復習、歸納、閱讀、講解、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提高學生的素質(理論性的知識:聯(lián)系實際→進行思考→實驗探究→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聯(lián)系實際→發(fā)揮想象→提高興趣。)

          我們常說:“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我們知道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盡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yǎng)學生學會通過實驗、觀察獲取相關知識,并得出科學結論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以實際生活的經(jīng)驗和對教材的閱讀,從中歸納出,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3、利用學生分組實驗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chuàng)新,在交流中發(fā)展,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合作學習的作用。

          六、說教學過程

          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活動一:認識浮力

          1、出示一個水槽,教師在水槽里依次放入橡皮、白紙、塑料小尺、小木塊等等物體,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物體放入水中有什么現(xiàn)象?

          這些物體放入水中,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

          2、為什么物體會浮在水面上呢?

          這是因為有一種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浮力

          3、出示課本32頁上面的一段文字。

          浸入水中的物體會受到水豎直向上托舉的力,這種力叫做浮力。正因為有浮力,物體才能漂浮在水面。

          4、學生仔細閱讀這段文字,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作用。

          活動二: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1、教師引導:物體因為受到浮力的作用,所以會漂浮在水面上,那么沉入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下面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2、出示課本32頁下面的圖和文字,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相關的文字,了解本次實驗的方法及要求。

          實驗目的: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

          實驗材料:彈簧測力計、水槽、一塊底面積比較大的橡皮等等。實驗方法:先測出橡皮在空氣中受到的拉力,再測一測這塊橡皮放入水中受到的拉力,比較一下兩次測得的拉力的大小。

          3、交流討論: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會怎樣變化?

          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會變小,這是因為浮力的作用。

          4、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測量橡皮在空氣中以及水中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5、全班交流,說一說自己測得的數(shù)據(jù)。教師小結:通過測量,我們發(fā)現(xiàn)橡皮在空氣中受到的拉力較大,放入水中再用測力計測量,會發(fā)現(xiàn)橡皮受到的拉力比較小。這說明橡皮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這同時也說明,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浮力的作用。換句話說,物體不管是漂浮的還是下沉的,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

          活動三: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狀態(tài)的因素

          1、教師引導:有的物體在水中會浮在水面上,有的物體在水中會沉入水底,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響了物體的沉浮狀態(tài)?下面我們繼續(xù)探究

          2、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作出推測。

          推測一:與物體的重量有關。體積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沉浮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重量大的物體容易沉下去,重量輕的物體容易浮上來。

          預測二:與物體的體積有關,質量相同,體積不同的物體,沉浮狀態(tài)不一樣,體積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體積越小,越容易沉入水里。

          3、下面我們同樣通過實驗來驗證一下我們的推測,我們先來驗證推測一的說法。

          4、出示課本33頁第1個實驗,學生仔細讀一讀,了解這個實驗的材料、方法與要求等等。

          5、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一邊實驗,一邊觀察實驗現(xiàn)象,得出實驗結論。

          6、全班交流,各小組分享自己的實驗現(xiàn)象,說一說實驗結論,教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體積相同,質量不同的物體沉浮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通常來說,質量大的物體容易下沉,質量小的物體容易上浮。

          7、驗證預測二的說法。

          出示課本33頁的第2個實驗,引導學生看一看,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了解這次實驗的問題實驗材料以及實驗的方法和要求。

          學生按要求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得出實驗結論,全班交流,分享實驗現(xiàn)象及實驗結論。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質量相同,體積不同的物體,沉浮狀態(tài)也不一樣,通常來說,質量相同,體積大的物體容易上浮,體積小的物體容易下沉。

          8、全班交流:通過上面兩個實驗,你發(fā)現(xiàn)哪些因素會影響物體的沉浮狀態(tài)呢?

          預設:一般來講,影響物體沉浮狀態(tài)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質量,二是體積。

          活動四:讓一張A4紙在水中承載更多的硬幣

          1、我們剛剛探究了影響物體沉浮狀態(tài)的兩個因素——質量和體積,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活動,請大家想辦法讓一張A4紙在水中承載更多的硬幣,看誰承載的硬幣最多。

          2、出示課本34頁上面兩幅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活動的要求。

          3、教師引導各小組討論交流,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讓一張A4紙在水中承載更多的硬幣。

          4、各小組開始活動,運用本小組討論的方法進行操作。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活動情況。

          5、各小組匯報活動結果,說一說本小組在A4紙上放了多少硬幣?

          6、評選本次活動的優(yōu)勝小組,采訪優(yōu)勝小組成員,請他們說一說自己采用什么方法,讓A4紙承載這么多的硬幣?

          預設一:將白紙折成一張紙船的形狀,可以承載更多的硬幣。

          預設二:將白紙折疊成長方體的形狀,把接觸水面的面積折得更大一些,這樣白紙受到的浮力更大,就可以承載更多的硬幣。

          7、教師小結:同學們說的都非常好,由此可見,我們動手進行這個活動的.時候,要想一想我們學習的知識,將理論與實踐靈活的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活動五:《曹沖稱象》中的科學道理

          1、教師引導:我們大家小時候就聽過《曹沖稱象》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們見識到了曹沖的聰明機智,那么,《曹沖稱象》這個故事包含什么科學道理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本34頁《曹沖稱象》的故事,然后想一想,《曹沖稱象》象這個故事包含的科學道理。

          3、全班交流,說一說這個故事中的道理。

          預設:

          《曹沖稱象》這個故事,運用的是水的浮力的原理。

          《曹沖稱象》這個故事中,曹沖靈活的運用了浮力的原理。在其他條件都不改變的情況下,質量相同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是一樣的。大象的重量和船上石頭的重量是一樣的。大象又高又大,不可以用稱稱量,不過石頭是一塊一塊的,可以稱出它們的重量。

          活動六:課堂總結

          《曹沖稱象》這個故事中曹沖聰明的利用了浮力的原理,稱出了大象的重量。這也說明,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要想一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七、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浮力

          相同的質量,比體積,體積大的容易;

          相同的體積,比質量,質量大的容易沉

          八、教學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參與意識。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眼、多動口。使學生自己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探究性。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就會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引發(fā)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親切交流,創(chuàng)設愉快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建立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是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師的態(tài)度和藹可親,表情豐富、幽默,教學氣氛輕松自然,力圖使教學活動活潑,激起學生興趣,尊重學生,允許學生出錯,耐心啟發(fā)引導,使創(chuàng)新思維得以充分發(fā)揮。

          3、課堂不足之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教師講的多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少,沒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沒有給學生展示的機會,教學效果一般,針對性練習題選擇不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不夠,所以教學沒有做到有的放矢,教學效果不理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增強對學生的了解,從實際出發(fā),進行有目的的復習訓練,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明顯的進步。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最多限度的發(fā)揮。

        蘇教版小學科學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本課應用第1課中學習的簡單電路制作的檢驗器,通過對周圍物體的導電性能進行檢測,歸納出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習平安用電常識。激發(fā)同學進一步探索電路秘密的欲望,為繼續(xù)[第3課]“探測暗盒里的電路”做好準備。

          二、同學分析:

          本課的學習主體是五年級同學。

          1、五年級的同學已經(jīng)具備了較系統(tǒng)的科學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較好的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2、同學已經(jīng)學習了簡單電路的知識,具備了制作檢測電路的能力。生活中同學對導電和不導電的物體也有一些了解,但還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認識。

          3、針對同學的動手能力存在差別,教學中要采取小組合作、一幫一(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協(xié)助動手能力差的同學)的對策,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到實驗中來,體驗勝利的樂趣。

          三、教法學法

          科學探究既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同學科學學習的主要目標,更是有效培養(yǎng)同學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本課教師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同學的主要學習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

          教師以情境設計、探究活動、交流提升、演示說明為引導,同學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體驗式學習和接受式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促進同學學習方式多樣化,提高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四、學習目標預設

          科學概念:

          知道什么是導體、絕緣體,并能結合實際加以識別。

          知道人體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導體。

          過程與方法

          能夠設計檢測裝置,檢測常見物體的導電性能。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會與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平安用電的生活意識.

          五、重難點和處置戰(zhàn)略

          根據(jù)教材和同學的實際,確定本課重點是:認識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和平安常識.養(yǎng)成認真細致尊重事實的探究習慣。本課難點:認識人體、水也是導體。

          本課的關鍵點在于:同學對資料進行充沛的自主探究,對實驗結果進行認真細致的交流活動,促成認知的提升。

          解決設想:

          注重同學的思維梯度,通過“結構性的資料”和科學的實驗探究,逐步使同學從問題與困惑中走出來。提供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但隨著同學認知提高過程的資料,為同學不時登上更高思維階梯搭好跳板。

          具體措施:

          通過用簡單電路檢驗身邊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的探究、歸納概括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

          通過提供結構化的資料;鼓勵經(jīng)歷探究發(fā)現(xiàn)過程;注重交流對經(jīng)驗概括的作用。

          六、教學準備

          資料的選擇與準備是科學探究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有結構、有意義的資料不只可以揭示現(xiàn)象,更暗含著科學探究的方向與程序。精心挑選有結構的資料,會引領同學進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動有效進行。

          為了順利完成導體與絕緣體的探究,我精心準備如下資料:

          1、電路檢測器——電源、導線、小燈泡

          2、待檢測物體——常見物體如:小車、泡沫、鉛筆、剪刀、海綿、回形針、鋁箔紙、玻璃瓶、鑰匙、硬幣、橡皮筋、木夾子等。

          [說明:這些資料是同學身邊的資料,有導體也有絕緣體,大局部同學比較容易判斷,富有結構性;鉛筆、小車、剪刀等是由多種資料組成的,富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更容易實現(xiàn)合作交流;鉛筆的筆芯削得特別長,鉛芯這個資料容易引起同學的認知抵觸;同學身邊的橡皮、水等資料并未提供,為同學自主選擇資料預留了空間]

          3、“人體驗電球”[說明:用來進行人體和水的導電實驗,協(xié)助同學建立導體和絕緣體沒有明確界線的認識]

          4、電工工具等[說明:引導同學分析認識導體絕緣體的生活應用]

          [實驗報告單中預留了同學自主選擇資料的空白表格,資料的展示和匯報交流使用實物投影進行,平安用電知識配以相應課件]

          七、教學過程預設

          教學過程是師生間與生生間的互動的過程,是教師主導下的同學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教學活動的展開應緊扣同學的思維與活動,根據(jù)教材的要求和同學的實際,本課我預設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將根據(jù)同學的學習情況進行具體實施。

         。ㄒ唬┲靡杉と,引發(fā)探究---鞏固新知,切入課題,引入探究

         。ǘ┬〗M合作自主探究---自主預測,充沛探究,形成新知

         。ㄈ┙涣髻|疑總結提

        蘇教版小學科學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講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讓學生通過審題,根據(jù)應用題的實際意義,找出相等關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本課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題,為學生初中階段學好必備的代數(shù)、幾何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解決實際問題起到啟蒙作用。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shù)基礎上,以及熟練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體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數(shù)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在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對數(shù)學的興趣以及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獨特的意義。同時,對后續(xù)教學內(nèi)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應用題的一個重要步驟是根據(jù)題意找出相等關系,然后列出方程,關鍵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間關系及尋找相等關系。

          (B)通過量與量之間的分析,用一個字母表示未知數(shù),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數(shù),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

          (2)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歸納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3)思想目標:

          通過對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教學,讓學生初步認識體會到代數(shù)方法的優(yōu)越性,同時滲透把未知轉化為已知的辯證思想。

          3、重點難點

          根據(jù)題意尋找相等關系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根據(jù)題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關鍵讓學生找出相等關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這一難點。

          二、說學法

          學生初學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往往弄不清解題步驟,抓不準相等關系,習慣于用小學算術解法,用代數(shù)方法分析應用題不適應。所以要組織學生有次序、有重點地觀察問題,分析數(shù)量關系,找準等量關系。

          三、說教法

          教學過程中堅持啟發(fā)式教學的原則

         、僭诮虒W過程中幫助學生抓住關鍵,克服難點,正確列方程弄清楚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并列出代數(shù)式表示這相等關系的左邊和右邊。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知曉解題步驟,通過例題可以讓學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

          ②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仔細審題,認真閱讀例題的內(nèi)容提要,弄清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分析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只寫在草稿上。在寫解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先設未知數(shù),再根據(jù)相等關系列出需要的代數(shù)式,再把相等關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這個方程,并寫出答案。在例題教學中,關鍵在于找出這個相等關系,將其中涉及待求的某個數(shù)設為未知數(shù),其余的數(shù)用已知數(shù)或含有已知數(shù)與未知數(shù)的代數(shù)式表示,從而列出方程。在例題中的相等關系比較簡單明顯,可通過啟發(fā)式讓學生自己找出來。

         、坩槍W生在列方程解應用題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加以解決,特別是學生抓不準相等關系這方面,可以通過表格,圖表等形式幫助學生找出相等關系表示成方程。

         、芡ㄟ^圖表對比使學生更直觀,理解更深刻,同時,降低了理論教學的難度和分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學手段)。

          ⑤在課后習題的安排上適當讓學生通過模仿例題的思想方法,加深學生解應用題的能力,這主要由于學生剛剛入門,多進行模仿,習慣以后,再做與例題不一樣的習題,可以提高運用知識能力,同時讓學生進行一題多解,找出共同點,區(qū)別或最佳列法,以開闊學生的思路。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說課稿01-09

        小學科學說課稿01-30

        小學科學說課稿范文05-09

        小學科學說課稿模板02-06

        科學說課稿01-02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01-09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02-05

        小學科學說課稿14篇02-04

        小學科學說課稿常用2篇03-04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福利,精品中文无码一区二区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