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教學資源>教學反思>《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更新時間:2023-04-16 13:13:57
        • 相關推薦
        《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對厘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過接觸,但即使經(jīng)歷了認識、鞏固、單元練習后,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認識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jīng)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二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ㄒ唬(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ǘ┳プ÷(lián)系,認識“厘米”和”米”。

          (三)利用比較,深化認識。

          讓學生對照板書或者手中的學具想一想:為什么數(shù)據(jù)都是1,它們的長度卻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單位不同引起長度的.不同。使學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級單位,”厘米”是低級單位。測量較長的距離時用”米”做單位,測量較短的距離時用”厘米”做單位。從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用法。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于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米、厘米這個長度單位是所有長度單位中最不常用的,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比較遠,因為不常用,所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這兩堂課教師都已經(jīng)致力于米、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白觥本褪亲寣W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shù)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因此,我們在教學米的時候,可以挖掘學生身邊的一些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操作、感悟的過程。

        《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2

          教學片段】

          師:我們認識了米和厘米,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或1厘米?

          生舉例。

          師請上一位同學:估計一下,他的身高大約是多少?

          生估計。

          師:身高是指一個人身體的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長度叫腰圍(師示范)。同學們再猜猜看,他的腰圍大約是多少?

          學生估計的結果很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

          師:怎樣才能知道哪個估計的結果更接近實際腰圍?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師:請每小組選出一位同學做模特,其余同學先估計他的腰圍,再想一想用什么辦法能量出腰圍,并量一量。

          生小組活動并匯報:

          生1:我們是用軟尺量的。

          生2:我們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們沒有軟尺,就先用一根細繩繞他的腰一圈,量量繩長就得到他的腰圍了。

          生4:我們是用“拃”來拃的。(學生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

          ……

          【賞析】細細玩味這節(jié)課的課尾,的確有許多精妙之處給我們留下太多的思考。

          首先,這位教師拋棄常用的課堂收尾方法:“同學們,請大家互相說說,本節(jié)課你又學到了什么知識?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學到的?”而是讓學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或1厘米?”將學生的視野由課堂移向生活,注重知識的實用性,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價值。這樣的處理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聯(lián),使學生認識到知識就在生活的周圍。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知識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意識。

          其次,緊緊抓住知識的有效生發(fā)點,創(chuàng)設估計測量腰圍的情境,巧妙引導,將學生思維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計身高,這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jīng)驗下是不難解決的。但由估計身高轉而估計腰圍,由直變曲,對學生而言,的確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學生的估計結果相差很大,這正是教學的有效生長點。教師因勢利導,適時組織有效的小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估計與實際的'差距,留給了學生很大的活動與探索空間。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再次進入高潮,出現(xiàn)了多種多樣的測量腰圍的方法。伴隨積極思維的活動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熱鬧很難有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最后,生成源自預設,精彩來自匠心。這節(jié)課的結尾竟能精彩迭出,特別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活動,在合作中提出了多樣化的測量腰圍的方法,是執(zhí)教者課前很難預料的。用軟尺量和用繩繞屬常規(guī)思維,而用三角尺和用拃拃,就屬于創(chuàng)新思維了。學生的確是有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這些方法極具個性化和生活化,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由此看來,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就那么簡單,只要我們?yōu)閷W生提供活動的舞臺和發(fā)展的空間,學生一定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和意外!文 章

        《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3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業(yè):一棵大樹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學生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長度單位這個概念#,二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對于什么東西是厘米、米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學習以前可能是從未聽說過,這樣學習起來學生確實有點困難。這樣的例子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對于這樣的空間想象能力方面,學生還是比較薄弱,教學時應當重視計量單位觀念的形成,并將這方面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教學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原數(shù)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體驗。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

          1、體驗1厘米的實際長度,可以通過下面的活動展開。

          量一量。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測量課桌的.長,進而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量同一物體,而結果卻不同?使學生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測量工具,認識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匆豢。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厘米。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shù)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加強對1厘米的感受。畫一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畫出1厘米的線段,再次直觀感知1厘米。比一比。請每個學生拿一個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然后抽掉小正方體,左手手指不要動,看一看1厘米的長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體塞進去驗證一下,比的長度是不是大約1厘米。估一估。給學生提供長1厘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進行估測,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記一記。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4

          厘米和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知識的基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已經(jīng)對物體的長度、測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jīng)驗。但是,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 1米的實際長度,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等,缺乏明確的認識。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和教訓,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盡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重點幫助孩子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

          因為厘米的`單位比較小,在測量短或小的物體時常常用到厘米,課堂上我讓學生找身邊的或見過的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如:橡皮的厚、拉鏈的寬、透明膠的寬等),再找教室里適合用厘米測量的物體,(如:課本的邊長、橡皮的長、墻磚的邊長等),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時,我再引導學生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會用到厘米,總結在測量長度較短的物體時我們要用到厘米。

          認識長度單位米時,讓學生經(jīng)歷用直尺(厘米做單位)不夠量的情況,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米。然后仿厘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同時還要理解米與厘米的關系:1米=100厘米。在這種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用卷尺親身體驗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從而理解米的感念。 讓學生真正的體驗到了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感念,從而提高了對米的認識。

          為了加強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充分認識,在課下我讓學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測量家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整合訓練,多數(shù)的學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觀念,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5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但對厘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沒接觸過,認識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jīng)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下面就這一單元的教學談談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讓學生經(jīng)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在作業(yè)中,學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棵大樹高40厘米!薄靶∶鞯纳砀130米!敝詴霈F(xiàn)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是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我還為每個孩子測量了身高。從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長度概念。

          2.通過聯(lián)想和比較來鞏固對厘米和米的認識

          厘米和米比較抽象,必須借助一定的物體來認識理解。比如說在描述樹有多高時,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我們教室的門有多高,再通過比較,樹要比門高多了,所以描述樹的高度應用米來作單位。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估測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高度。而估計在本單元中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1厘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過讓學生用自己身上的“尺”來估一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記住這些身上的“尺”,對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和進行估測都很有幫助。

          當然做到以上三點是遠遠不夠的,在平時的交談中,還可以有意無意地拿出這些知識和學生一起練習復習,也能讓他們感受數(shù)學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6

          學生對于厘米的的概念應該比較熟悉,如常見的學生尺,三角板等都帶有厘米刻度,學生也用尺子量過簡單的圖形的長度。所以剛開始學習厘米的認識看起來并不難。而對于米的認識就有一定的困難,米雖然是基本的長度單位,但是學生接觸的比較少,缺乏這方面的以驗,盡管在課堂上我找了專門的米尺讓學生反復認識,比一比,試一試 ,量一量,說一說等,了解一些簡單的知識如:

          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還行,

          遇到稍復雜的單位如:媽媽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媽媽身高160( ),

          好多學生都 填米,對于米的單位長度的.表象還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我認為要加強學生對米和厘米的認識,必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對自己比較熟悉的物品的長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認識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數(shù)學課本封面的長和寬,鉛筆盒面的長、寬,橡皮的一個面的長、寬,自己的身高、爹媽的身高,書包的邊長,課桌面的長和寬,課桌的高,教室門的長和寬,黑板的長和寬等等,這樣在學生經(jīng)歷了大量的感知之后,頭腦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長度的表象,在使用這兩個單位時就會正確無誤。

          尤其是在練習 過程中讓學生多動動手量,多動腦想,多估一估,一開始估學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計得不準,我就鼓勵學生大膽地估,告訴他們生活用到估計的時候比測量還要多,明白估計的重要性,甚至還放寬了要求,

          要求估計的內容只要是估計的數(shù)字,不是測量的,誤差大小都給算對!這對于幫助學生盡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長度單位的表象有很大幫助。

          總之,學習這部分內容,不僅要借助學生熟悉的事物,還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多估計豐富學生的實踐以驗,在積累中形成以長度單位的表象。

        《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7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1、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jù)頭腦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

          2、看一看。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shù)之間也是1厘米?從0到2之間是多少?2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0到5之間是幾厘米?0到10之間呢?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和幾厘米的長度。

          3、畫一畫。讓學生在紙上畫出1厘米、幾厘米,直觀感知1厘米和幾厘米。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到:長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

          4、剪一剪。讓學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然后問學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部分學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樣測量呢?請一名學生演示測量過程,明確測量的方法。

          5、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6、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把數(shù)學和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7、比一比。讓學生用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長度表象。知道2厘米里有2個1厘米,進而明確幾厘米里有幾個長度單位?傊,在"厘米"概念的教學中,利用猜、看、畫、剪、量、找、比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并學會了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抓住聯(lián)系,認識"米"。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利用"厘米"學習"米"。

          1、找關系。學習了厘米以后,我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讓學生把10張10厘米的學具條排成一排,使學生認識:這是100厘米。再讓學生從老師提供的學具中找出和100厘米同樣長的尺子。學生會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1米的皮尺,從而引出單位"米"。接著問學生:比較兩者,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得出:1米=100厘米的結論。

          2、認識1米。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3、估量。讓學生利用剛剛建立的表象,估計一下黑板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

          (三)利用比較,深化認識。

          讓學生對照板書或者手中的學具想一想:為什么數(shù)據(jù)都是1,它們的長度卻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單位不同引起長度的不同。使學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級單位,"厘米"是低級單位。測量較長的距離時用"米"做單位,測量較短的距離時用"厘米"做單位。從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用法。

          1.讓學生經(jīng)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2.通過聯(lián)想和比較來鞏固對厘米和米的認識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通過對前后測情況的分析,學生對于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米、厘米這個長度單位是所有長度單位中最不常用的,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比較遠,因為不常用,所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這兩堂課教師都已經(jīng)致力于米、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shù)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因此,我們在教學米的時候,可以挖掘學生身邊的一些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操作、感悟的過程。

        《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8

          厘米和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知識的基礎。認識厘米和米,不只是為了讓學生知道這些單位的名稱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應用到具體的測量和估計活動中去。

          主要教學厘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厘米實際長度的表象。首先設計了量課桌長度的活動。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長度單位,還不會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學生可能會用身體的某個部位來量,也可能會選用鉛筆、數(shù)學書等作為工具來量。這樣,各人選擇的標準不同,導致測量的結果也不完全相同。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費時、費力,進而引起學生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的心理需求。教學時,可以先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用厘米作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或教室門的高度,你覺得有什么不方便?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告訴學生: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通常用米作單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試著說一說,再出示米尺,說明:這是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同事要求學生看著米尺比劃1米的長度,實際感受1米有多長。然后通過找出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進一步豐富對1米實際長度的感知。

          為了加強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充分認識,在課下我讓學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測量家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整合訓練,多數(shù)的學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觀念,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9

          學生對于厘米的的概念應該比較熟悉,如常見的學生尺,三角板等都帶有厘米刻度,學生也用尺子量過簡單的圖形的長度。所以剛開始學習厘米的認識看起來并不難。

          而對于米的認識就有一定的困難,米雖然是基本的長度單位,但是學生接觸的比較少,缺乏這方面的以驗,盡管在課堂上我找了專門的米尺讓學生反復認識,比一比,試一試 ,量一量,說一說等,了解一些簡單的知識如:1米=( )厘米,500厘米=()米等還行,遇到稍復雜的單位如:媽媽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媽媽身高160( ),好多學生都 填“米”,對于米的單位長度的表象還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

          我認為要加強學生對米和厘米的認識,必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對自己比較熟悉的物品的長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認識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數(shù)學課本封面的長和寬,鉛筆盒面的長、寬,橡皮的一個面的長、寬,自己的身高、爹媽的身高,書包的邊長,課桌面的長和寬,課桌的高,教室門的長和寬,黑板的長和寬等等,這樣在學生經(jīng)歷了大量的感知之后,頭腦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長度的表象,在使用這兩個單位時就會正確無誤。

          尤其是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多動動手量,多動腦想,多估一估,一開始估學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計得不準,我就鼓勵學生大膽地估,告訴他們生活用到估計的時候比測量還要多,明白估計的重要性,甚至還放寬了要求,要求估計的內容只要是估計的數(shù)字,不是測量的,誤差大小都給算對!這對于幫助學生盡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長度單位的表象有很大幫助。

          總之,學習這部分內容,不僅要借助學生熟悉的事物,還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多估計豐富學生的實踐以驗,在積累中形成以長度單位的表象。

        【《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3-08

        《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20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2-07

        《厘米的認識》數(shù)學教學反思03-12

        小學數(shù)學《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4-08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3-13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11

        《認識平方千米》教學反思04-16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福利,精品中文无码一区二区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