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wǎng)>教學資源>教學反思>《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更新時間:2023-03-26 08:13:03
        • 相關推薦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fā)現(xiàn)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1

          今天上午,在學校組織的教學能手示范課活動中我執(zhí)教公開課《最后的姿勢》一課,課堂上,學生展示講解的表現(xiàn)既在我的預料之中,又有點出乎意料。

          說在我預料之中,是因為我對孩子們太了解了,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我都能猜到他們的心思,自然,我的舉手投足也逃脫不過他們的眼睛。所以,我與孩子們間有著一種無形的默契。況且,在我性情的影響下,孩子們學習起來個個激情澎湃,朗誦起來個個聲情并茂,那姿勢、那勁頭,活脫脫一個個小時候的我。再者,課改以來,我克服重重困難,摸索中改進,改進中反思,堅持以“學生展示講解、教師相機點撥”的新型學習方式上好每一節(jié)課。在長達一學期的課改嘗試中,學生展示均學會了先品讀句子,再抓重點詞句談體會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習慣了他們這種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為奇。

          說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須預習好課文。充分預習好課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關鍵。公開課與平時課的區(qū)別就在于公開課學生預習得更充分,預展得更流暢,所以課堂展示也比平時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們也更有理由相信,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他們會還我們一個精彩。只是,我們平時稍稍偷了懶,往往是課前才把導學問題設計好,然后進了教室,因問題字數(shù)較多,也懶得在黑板上寫問題,給學生匆匆一念問題了事,于是,學生在問題不明朗的情況下緊緊張張預展、板書、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開課。由此,更多的`是我們的過錯,不是學生的笨拙。在充分預習后的本節(jié)公開課上,我看到了學生的自信坦然,聽到了學生的妙語連珠,感受到了學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萬千,對自己、對學生又增添了無限信心。

          更竊喜的是,校領導能夠及時體察民情,本學期決定不惜代價,讓眾多學生人手一份導學案,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雪中送炭。這樣大快人心的決策,真正以學生的發(fā)展為重,真正做到了為學生服務。期待本學期學生的自主學習、展示講解能有新的突破。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2

          文章的主人公是譚千秋老師,對于文章的主人公,學生都是只知其名,對他的英雄事跡不是很了解。課前,我搜集了一份很有價值的資料——《大愛無言:英雄父親譚千秋的`承諾》,這是譚千秋的女兒譚君子的真實回憶,內容具體,情感真摯,催人淚下。這份材料的補充加深了學生對譚千秋其人的了解和認識,為學習課文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教學第二課時,我把重點放在品讀課文語言文字上,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感悟主人公的高尚品質。作為父親,譚千秋關愛家人;作為老師,譚千秋對工作盡職盡責,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作為一名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譚千秋在危難面前顯示了他的大無畏的無私奉獻精神……課文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折射出了譚老師的高貴品質。可以說,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品讀中受到了極大的感染,心靈受到了震撼。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3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最后的姿勢》。

          現(xiàn)在做反思如下:

          一.教學媒體的選擇

          本節(jié)課,我用的課件是自己制作的;脽羝14張,包括廢墟圖片一張、重點詞語一張、譚老師的遺像一張、補充材料3張,和課文重點句子、段落6張、課堂活動提示一張、作業(yè)一張。本來以為是把教學重點的句子和段落用投影打出來會吸引學生的眼球,更加集中注意力。可是,評課時,老師們說書上有的完全可以不出示。我想為什么呢?再想想,也有道理,書本就是用來讀的,為什么不讀書本要讀課件,況且那是書上的原句子、原段落。談到課件的有效性,我查閱了各種資料“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一般適用于三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突破重點難點、促進自主學習!边@么說來我的第一張課件用于創(chuàng)設情境的廢墟還是有用的。再說到重點難點的突破,這節(jié)課我的教學重點是體會環(huán)境描寫對襯托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所以我設計了把環(huán)境描寫的幾處逐個出示,學習朗讀,并且還有關于重點詞語和標點的提示,應該有用吧。再查查,原來所謂的用于突破重點難點是教師不容易講清楚又不便示范的那些重點難點?磥磉@張可以說清楚的幻燈片是可以省去的。那么關于課文重點句子和段落的幻燈片是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提示和引導下借助課本解決的,省去。關于課堂活動的那張幻燈片,我一開始認為它是本節(jié)課教學活動的一個重中之重,出示可以讓學生更明確活動要求,可老師們說,假如沒有幻燈片,你的這個活動就不進行啦?是呀,重點的活動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和領悟能力的,要聽清楚就要集中注意力,要領悟就要第一時間內在大腦中作出反應,如果長時間借助幻燈片提醒學生“這個很重要”的話,學生聽課的能力一定會下降的。以后,關于課堂活動提示的不要做成幻燈片。再說說作業(yè),我的這個作業(yè)在書上就有,看來非省去不可。所以,到末了只剩下廢墟圖片一張、重點詞語一張、補充材料3張。

          二.反思教學態(tài)度

          談到教學態(tài)度,我想就自己的兩個變化來反思一下。

          一個變化是有了激情了。

          我上這中公開課的機會不是太多,一是自己能力有限,二是大家都在進步而自己的進步小一點。這次有這樣的機會,很珍惜。

          我加工這節(jié)課也有半個月左右了,一是把課文背熟。這篇課文不是太長,結構也不復雜,主要是地震的過程,所以被起來不是很費事,很快就背熟了。二是研讀教參。教參提示:“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薄澳軌蝮w會環(huán)境描寫及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紅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痹诜磸驮O計,反復試講的基礎上,我確定了自己最后的的教學設計,可以說是胸有成竹了,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引導是學生朗讀得像模像樣。課堂上我積極的投入,用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沒有了以往的手忙腳亂,有的是頭頭是道的講解和誘導。即使學生有的地方還有疑惑,我也相信自己的設計一定可以把學生的疑惑消除。于是,課堂上,語調高了,表情多了,也放開了。但殊不知這個變化的背后看到的是教學理念的不科學——教師一廂情愿,學生捉摸不透。

          所以有了第二個變化:太著急。

          好像目的只有一個,“完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使自己的課堂完整!庇谑,一個又一個的教學程序成為過場,點到為止。咳,怎么回事?這是胸有成竹的表現(xiàn)嗎?不是,還是心中無底,本節(jié)課的目標究竟是什么?你考慮到學生的學情了沒有?他們能跟上你的節(jié)奏嗎?他們腦海中在構思什么?看來真的是心中越?jīng)]底的人越想讓他人跟著自己走,還不會關注學生,沒做到真正的還課堂給學生。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4

          中午午休隨意地翻了翻微信朋友圈,想看看朋友的近況,突然,我驚詫了,我看到了大學同學的學生思考記錄,她在昆山也教六年級,現(xiàn)在也在上同樣的一篇課文《最后的姿勢》,他們在探討這篇課文的真假,竟然是假的?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隨即我就發(fā)信息問她為什么回想到這篇課文是偽造的,意義又是什么?她告訴語文課上的道德滲透也很必要,她們學校現(xiàn)在就在搞這個活動,讓道德感走進課堂。

          我回顧了我這篇這課文的流程和重難點,我非常中規(guī)中矩的帶著孩子們找到聽反復朗讀了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同學們也說出了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接著進一步走進譚老師,抓住正側面描寫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品質,一步不差的緊隨考試的要點,這節(jié)課,我也能感受到學生對譚千秋老師的敬佩之情,師生互動很成功,我以為很成功了。但沒想到,看完大學同學的記錄后,我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忽略了那么多。忽略的她所說的道德滲透,忽略了孩子對書本質問的勇氣,忽略了他們敢想敢猜測的好奇心。

          利用下午的午輔導,我又繼續(xù)了第三課時,給他們講講那些捏造的.但是又很感人的新聞,我找了一篇我一讀就會哭的《母親的短信》,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只要我讀到“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便會眼含熱淚,我輕輕地讀著,然而我讀到中間,我已無法堅持,便課代表代我讀下去,然而結局令我詫異,我簡直不敢相信:我哭了,他們竟然……笑了!怎么辦,我忍痛繼續(xù)講著,我含著淚講著愛的偉大,記者編造美麗謊言的意圖。我真的不敢相信,孩子們竟然會笑。。!我是一個不合格的老師,我化解不了這種無奈。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5

          《最后的姿勢》這課文講述的是2008年發(fā)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并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脫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課中能夠讓學生理解“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在課堂上,就應該圍繞著這個重點,提出自學提示:1、“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边@句話中你體會出譚老師怎樣的形象?2、圍繞“在生與死之間,譚老師選擇了怎樣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也是譚老師怎樣的姿勢?從中讓我們看到了他一個怎樣的老師?

          在教學中我抓住三個動作,突出撐,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jié),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節(jié)課我還運用了圖片、音樂、有渲染力的語言進行評價和過渡,這一切都是為了引領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領悟人物的精神,讓學生在情中走進文,在文中讀出人,實現(xiàn)人文性的目標。

          課結束前,我又補充了抗震救災中其他老師的感人事跡,讓學生感悟人間真情。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6

          祿口小學楊茹

          今天我教學了《最后的姿勢》這篇文章,拋開課文,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文中的譚老師鞠躬盡瘁、舍己為人,我一直苦惱于如何讓學生也能真切感受到這些。圖片?課件?還是視頻?這些都只是輔助工具,如果運用不當,反而會失去語言文字的美麗,在這樣一次教學實踐中,我大膽地嘗試了新方式,也許還有不足,也許還有遺憾,每一步實踐都是堅實的,探索過后,我相信語文課會越來越美好。

          一、多認識一步,我“認識”的譚老師

          在課前預習的布置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查找資料只是流于表面,大多查找的是“出生年月”、“榮譽稱號”、“典型事跡”等。這個問題的存在由來已久,我決定通過這篇課文更好地落實預習工作。

          在前一天我就布置了預習工作,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果然又出現(xiàn)了如下問題。我開始引導同學們:老師希望能通過你的資料了解譚老師平時生活上是個什么樣的人,老師對他的榮譽、地位等等并不關心,希望大家多從這個方向去尋找資料。

          同學們聽了我的建議,回去找資料有了很大的轉變,第二天交流分享的時候,我們就有了更多的資料。課文第一段介紹了譚老師是個慈愛的父親,是個負責的好老師。通過學生資料的補充,我們更加清新地認識到了這點,比如有同學搜集到了關于他照顧生病學生的'資料,娓娓道來,給課堂更添了一絲感動。

          二、多讀一遍書,我最感動的地方

          朗讀永遠是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在朗朗書聲中,有你對祖國的一腔熱愛;在朗朗書聲中,我們能體會到泠泠秋雨中的悲切;在朗朗書聲中,有一雙眼睛,帶我們領略千里風光。本節(jié)課上,我?guī)ьI同學們反復朗讀有關于譚老師的語言描寫,通過個人讀、小組讀,同學帶讀、齊讀等等方式,一遍一遍體會譚老師的偉大無私,一遍遍感受譚老師的義無反顧。

          不要怕讀書,多讀一遍書,不僅更透徹地理解了課文,也多帶給我們一絲對人物的敬仰和欽佩。

          三、多思考一段,我有新發(fā)現(xiàn)

          文中還有許多問題等待我們解決,比如在學習的時候,有同學提出來前文“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這一部分的內容是否多余,在經(jīng)過討論后,同學們發(fā)現(xiàn),譚老師所上的內容,正是他后面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也正暗含了文末的評價:“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以前這個問題總是由我拋出由學生解答,如果換一個方式,讓學生尋找文章中是否還有什么沒牽涉到的知識點,去思考發(fā)現(xiàn)要更有效果。

          多思考一段,學生有了新發(fā)現(xiàn)、新想法,也有了學習的新趣味。

          四、多評價一分,我也有話說

          本章學習內容幾乎都和人物有關,從第五課的藺相如和廉頗,到本課的譚千秋老師,以及后一課忠于職守的哈爾威船長,每一個人都為我們豎起了精神標桿。

          之前教學我比較傾向于四字詞語,現(xiàn)在想想也是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為什么不能用一句話去表達呢?學習了這么多,完全可以寫一個“贊揚卡片”,一句話寫出你最深的印象,這樣不僅發(fā)散了學生思維,更進一步的課文人物評價方式也提高了課堂的學習興趣,對學生今后的寫作也有幫助。

          同一篇課文每一次不同方式的解讀都能給我不一樣的新奇感受,語文就是這樣,我一步一步探索,也一步一步收獲。多走一步,都是精彩!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7

          《最后的姿勢》是根據(jù)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發(fā)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衛(wèi)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更是覺得非常感人,題目就有很深的含義。我對這篇文章進行了細細的研讀,認真的備課。在教學這課后,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覺得自己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收集資料,激發(fā)情感

          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課堂中交流。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jīng)歷了那些日子,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眼含熱淚。

          二、緊扣題目,抓住細節(jié),研讀文本

          “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的最后姿勢。

          敘事性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是細節(jié),研讀這些細節(jié)描寫有助于學生體會譚老師舍己為人的偉大人格。課文中對地震發(fā)生時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些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景,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我通過指導學生感情這些句子,體會譚老師在地震來臨之時,在生死攸關之際,譚老師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擇,用身體守護學生。他張開的雙臂,是堅定的責任,是無聲的大愛。

          為了立體的體現(xiàn)人物的品質,課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說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話語,側面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我沒有急于去提煉、總結人物的品質,而是讓學生去讀出自己眼中的譚老師的形象,進而理解“最后的姿勢”所蘊含的“愛與責任”最后的人生意義。

          三、課外延伸、升華情感

          在學完這篇課文后,我又讓學生讀了幾首小詩,這幾首詩分別以譚千秋老師的學生、妻子、女兒、母親的角度去寫的,我讓學生在配樂聲中去朗讀,讀著讀著,我分明看到了學生感動的淚水,聽到了哽咽的聲音,我知道他們心中對譚老師的感動得到了升華。

          課結束前,我又補充了抗震救災中其他老師的感人事跡,他們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勢讓學生震驚了,他們感動極了。我也感動極了,為那些英雄老師而感動,為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而感動,

          縱觀全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

          一、課一開始,我沒有讓學生觀看地震發(fā)生后慘不忍睹的一個個場面。這一情景的再現(xiàn),可以很快的把同學們帶回那次地震,使他們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來。這樣的情感導入對課文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二、在教學中,我雖然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边@句中的動詞來組織教學,但沒有扣住“撐”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譚老師這一撐,撐出了什么?”的課文補白,如果這樣去深挖文本的話,人物形象會更豐滿、更高大,這樣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產(chǎn)生更深遠的影響。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8

          《最后的姿勢》,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位學生的感人事跡。文章質樸感人,字里行間飽含著對譚老師的敬意。在這節(jié)課中,我自己不斷地被譚千秋老師的事跡打動著,尤其是孩子們動情的朗讀,我看得出,他們的神情莊重嚴肅,他們的心地純潔善良,他們的感情真實細膩,面對著這樣的老師,無疑對他們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學貴有疑,學貴有法”,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讓學生自讀自悟。面對理解的難點,能及時提供學法的指導。在學習中,我與學生共同品讀課文,從文中的語言文字特別是譚老師的語言與動作中體會感受“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從而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比如:我在教學“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 “撐”時,是這樣組織教學的,先讓學生自己想象這個動作,再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再次,抓住文中的環(huán)境與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體會與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天氣陰沉沉的”讓學生反復閱讀,感受環(huán)境描寫既當時自然景象的真實再現(xiàn),也是那特定場景中悲劇即將發(fā)生的暗示。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動著對談老師的深深敬意。

          這節(jié)課的主要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個性朗讀的機會太少,沒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很是遺憾。其實,一堂課總會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完善的過程。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學生的個性。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9

          《最后的姿勢》是根據(jù)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發(fā)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衛(wèi)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更是覺得非常感人,題目就有很深的含義。我對這篇文章進行了細細的研讀,認真的備課。在教學這課后,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覺得自己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收集資料,激發(fā)情感

          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課堂中交流。

          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jīng)歷了那些日子,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為之感動。

          二、緊扣題目,抓住細節(jié),研讀文本

          “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的最后姿勢。

          敘事性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是細節(jié),研讀這些細節(jié)描寫有助于學生體會譚老師舍己為人的偉大人格。課文中對地震發(fā)生時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些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景,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我通過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些句子,體會譚老師在地震來臨之時,在生死攸關之際,譚老師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擇,用身體守護學生。他張開的雙臂,是堅定的責任,是無聲的大愛。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新選入的一篇文章,課文講述的是2008年發(fā)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并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脫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文章編入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這個主題單元,我認為非常的好,是歌頌愛崗敬業(yè)偉大精神的.優(yōu)秀作品,贊頌了譚千秋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當看到這篇文章是《最后的姿勢》為題時更是覺得非常感人,題目就有很深的含義,同時,這也是一篇很好的習作范文。

          在課堂上,我抓住譚千秋老師是如何用寶貴生命詮釋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的組織教學,抓住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這樣的環(huán)境預示著什么?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

          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

          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

          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寫,抓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反復體會,真正理解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舍己救人的精神。學生也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說明的。

          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边@句中的動詞“撐”組織教學,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

          側面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學時,引導學生體會側面描寫對人物的烘托作用。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10

          本文集中筆墨刻畫譚老師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文章不光有譚老師的語言和行動的描寫,還借助三類角色不同人物的語言來側面刻畫譚老師。另外,對于當時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寫,也從側面很好地襯托了譚老師的形象。二是詳寫與略寫相結合。文章不僅詳寫了地震時的譚老師,還略寫了平時的譚老師,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體、更飽滿。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文本語言的品味——從空泛走向深刻

          本文的語言文字很值得推敲、品悟,在感受本文地震場面的可怕,通過正反兩個面來品讀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抓住關鍵的字詞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上一輪教學時,這方面我就有所忽視,課上學生的回答很空泛,很散,一張口就是一個大道理,有些學生雖然也能說到關鍵字詞,可也是淺嘗輒止。比如,在談地震的可怕時,學生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搖晃”“搖晃得越來越厲害”“刺耳的吱吱聲”等詞,就很難還原當時的情形,從而也會削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再如,在體會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也要抓住人物的動作和語言,特別是“推、拉、撐”這三個字。因此,教學中,我就反復提醒學生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品讀,而且在課上反復交流,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光能夠很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還能扎實地掌握這種很好的閱讀方法。

          二、課文內容的處理——從零散走向整合

          本文在描寫地震的場面時,文字主要分散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自然段,而且三段文字在描寫時,是按照地震的強烈程度來排列的,學生只有將這三段文字整合起來閱讀,才能發(fā)現(xiàn)文字的這個特點,從而才能更好地體會地震的可怕。因此,在課上,我將三段文字同時出示,并首先引導學生找出其寫法上的特點,然后抓住關鍵詞交流感受,這樣的處理,比只是讓學生自由找出描寫地震場面的句子談感受的效果好很多。

          另外,文章通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譚老師的同事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從側面寫出了譚老師的偉大壯舉,在剛設計教學時,我是把這三段文字單獨出示讓學生品讀的,從效果上看,整堂課顯得比較零散,這三段本來聯(lián)系緊密的文字被割裂開來,特別是在體會側面描寫這一寫法時,學生很難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在教研組老師的建議下,我就嘗試將這三段文字一起出示,效果果然不錯,更可貴的是,大部分學生通過閱讀,都發(fā)現(xiàn)了三段文字在寫作方法上是側面描寫,課上就無需教師再贅述了。

          三、學習資料的獲取——從單薄走向豐厚

          讀完本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的很多地方都能讀得更“厚”:地震的場面、譚老師和學生被埋的場面、地震中涌現(xiàn)的其他英雄……

          首先關于地震,對于生活在我們這個地區(qū)的學生來講,地震離他們很遠,他們很難通過一篇短小的文章來體會地震的危害和可怕,這也就直接影響他們理解人物的品質。因為一開始的教學就是圍繞文章本身的'語言文字設計的,課堂上,學生就很難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和對于他們心靈上的沖擊,我就引用了一段地震的視頻來幫助學生體會,恐怖的畫面把學生帶到了地震中,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地震的可怕,為他們接下來體會人物形象做好了鋪墊。

          其次,在讀到獲救學生對譚老師的回憶時,這簡短的一句話也很難讓我們讀出其中的感動,因此有老師向我推薦了一段譚老師和學生被埋時的對話,通過這段文字的補充閱讀,把當時的情形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很多學生在閱讀時,眼里都閃著淚花……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此時在學生心中更高大了!

          最后,在課堂結束時,我又補充介紹了在汶川地震中涌現(xiàn)出的其他幾位英雄教師,他們的事例和本文相呼應,讓學生心靈再一次地震撼,讀著他們的事跡,再回到課文,這些文字,變得更加沉重,譚老師的品質,在他們心中烙得更深!

          特色簡析:

          一、教學條理清晰。本文的寫作思路十分清晰,在設計教學時,我們也是循著這條思路展開的。我們?yōu)閷W生鋪設了一條便于理解文本內容,便于沉淀感情的思路。首先,通過文字、畫面讓學生走近地震,感受它的可怕,這是為接下來的品讀人物形象做準備的。接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來分析和品讀人物形象,通過對文字的層層深入地分析,學生的理解也愈發(fā)精彩,他們的感受也越來越深,最后,順理成章地升華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通過練筆沉淀自己的情感。

          二、朗讀情真意切。恰當?shù)谋尘耙魳窞楸菊n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朗讀氛圍,學生朗讀富有真情。本課的教學,從頭至尾都有一首背景音樂貫穿其中,因為教學此類語言文字十分感人的文章,除了設計上要十分精細,還需要音樂這個催化劑來推動本課情感的涌動。在閱讀完課文中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要讓學生有所觸動并能用恰當?shù)那楦欣首x出來,就少不了背景音樂了,他們沉浸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fā),朗讀得真切、感人!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11

          看到各位老師都在對文本中的一些所謂的虛假細節(jié)進行批判,這里就小談自己上課的心得。

          1、天空陰沉沉。

          學生是這么理解的:其實天氣并不是真的陰沉沉的,只是現(xiàn)在人們回憶起來,對于5.12大地震心有余悸,所以再藍的天空,在人們心里也是陰沉沉的了!耙磺芯罢Z即情語”其實,這里是說的人們的心里陰沉沉的.。而且還預示著后面的大地震。

          2、上政治課“人生的價值”

          學生是這么理解的:其實,譚老師無論之前上的什么課,可是他給學生上的最后一堂課,講的就是人生的價值,而且這堂課,是用他自己的生命作為課本來傳授的。作者寫出了譚老師的心聲。

          你看,其實學生們比我們更能思考,在我們還在糾纏細枝末節(jié)的時候,其實學生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且還是這么的貼切。莫要再糾纏什么藝術處理的手段,也不要破口大罵說不符合事實。我們不是在教歷史,我們是教文學,這些文字是作者的悲痛回憶,是對譚千秋最后一課的補充。那個最后的姿勢,恐怕是譚老師給學生,給全人類上的最后一堂課,而這堂課講述的,就是人生的價值!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的班級有點無聊,雖然前班已經(jīng)充分準備,但學生似乎不是很感激,雖然習慣了學生未知,但我的心或失望!幸運的是,這個班順服紀律,基本目標可以達到。反映如下:n感覺一種酸在四種語言的教學環(huán)境中描述的,我組織學生朗讀,抓住標點和其他感情的危機,老師的辦公室不驚慌。雖然有個別學生參與的答案,但是平靜的`閱讀和讓這種危機的感覺削弱了很多,考慮到有限的時間放棄教室的時間。

          n感覺兩個甜在讀老師的話和動詞的支持,這是教學的組織,讓學生自己演示這個行動,讓學生從支持的經(jīng)驗中談論什么?雙手支持從突出老師的力量突破身體的動量,用他們的肉血和血打開保護傘保護學生,減少破碎的磚,水泥板直接打擊了桌子的嚴重性后果。在這個時候,學生真的明白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種愛是一種愛,無私的愛。然后我問:譚老師不怕嗎?他不想要更好的生活,他不害怕他的妻子和女兒傷心傷心你做誰說老師的聲音?這時候學生似乎有點動了,他們說:我是一個人換來的四個學生的生活,這是值得的!他們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我怎么能有心臟,所以他們去?在這個交換我順勢療法問:你看到一種譚老師嗎?學生理解更多的地方。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福利,精品中文无码一区二区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抖音